有渊有清,又静且平。
有照斯应,有挠有澄。
我有疑臬,伊谁质之。
我有枉罚,伊谁出之。
孰夺我美,心如失之。
虽夺我美,其用则迩。
何以用之,骢马御史。
虽骢马史,群吏之师,四方之纪。

杨维桢的《送薛推官诗》是一首四言三章有序的古诗,展现了其独特的文风与思想深度。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1. 有渊有清,又静且平:表达了作者对薛公(薛推官)的深厚期望与信任。”有渊有清”意味着薛公具有深邃的智慧和清明的品质;”又静且平”则描绘了薛公的性格平和,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这两句不仅赞美了薛公的品德,也预示了他在处理事务时将展现出的沉稳与公正。
  2. 有照斯应,有挠有澄:这句话反映了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照斯应”意味着当薛公面对问题时,他能够洞察一切并做出恰当的回应;而”有挠有澄”则表示在处理事务时,他能够灵活应对,既能化解矛盾又能保持清晰头脑。这两句强调了薛公在处理事务时的能力和智慧。
  3. 我有疑臬,伊谁质之:表达了一种对薛公能力的信任和依赖。”我有疑臬”意味着作者在某些问题上感到困惑或不确定;”伊谁质之”则询问是谁可以为他解答疑惑。这两句反映了作者对薛公智慧和能力的期待,希望他能为自己提供指导和帮助。
  4. 我有枉罚,伊谁出之:揭示了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我有枉罚”意味着作者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受到惩罚;”伊谁出之”则询问是谁应该承担这个责任。这两句强调了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薛公的期望,希望他能站出来承担责任,为他人着想。
  5. 孰夺我美,心如失之:表达了内心的失落和无奈。”孰夺我美”意味着某种东西或力量夺走了作者的美好品质;”心如失之”则表示作者内心感到非常失落。这两句反映了作者对失去美好品质的无奈和悲伤,同时也表达了对薛公的感激之情,因为正是他的存在让作者得以保持美好的品质。
  6. 虽夺我美,其用则迩:虽然失去了一些美好品质,但它们的价值仍然非常重要。”虽夺我美”意味着虽然失去了某些美好品质,但它们仍然是有价值的;”其用则迩”则表示这些价值虽然微小,但却是不可或缺的。这两句表明了即使失去了一些美好品质,它们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值得我们去珍惜和重视。
  7. 何以用之,骢马御史:以比喻的方式传达了作者对薛公的敬意和信任。”何以用之”意味着如何将这些品质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骢马御史”则是一种比喻,将薛公比作一匹驰骋于战场的骏马,象征着他的英勇和果敢。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薛公品质的认可,认为这些品质对于他在实际生活中的成功至关重要。
  8. 虽骢马史,群吏之师,四方之纪:强调了薛公作为官员的责任和使命。”虽骢马史”指的是尽管薛公像一匹勇猛的战马一样威武,但他仍然需要学习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和能力;”群吏之师”则表明薛公不仅是一个有能力的官员,还是其他官员学习的榜样;”四方之纪”则暗示薛公在治理国家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送薛推官诗》不仅是一首赞美诗,更是一首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诗篇。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比喻,展现了作者对薛公的敬仰和信任,以及对理想官员特质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