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鲸,鬐插铁牙如雪山,眼如月。前驱虎头鲨,后挈三足鳖。
尾一掉,天纲崩,地维缺。吞三闽,啖百粤。飞涎喷沫,弟兄作穴。
岩潭生子孙,天吴弯弓弓靶折,四海波涛尽流血。
东皇太乙,乘鱼从霞。长纶臣饵,羁縻钩加。
渔彭蠡,猎黄池,鲸亦穿腮京口来。京口来,游不动,化为鳅,空嗫喁。
【注释】
圣徵启:皇帝出征,征讨四方。
东海鲸:指巨鱼。
鬐插铁牙:鱼鳍像插着铁牙。
雪山:比喻山高。
眼如月:比喻眼睛像圆月。
虎头鲨:一种猛兽,形状像鲨鱼。
三足鳖:神话中的动物,有三只脚。
尾一掉:尾巴一甩,表示威猛。
天纲:天上的网。
地维:地上的绳索。
吞三闽,啖百粤:吞食了三闽,吃了百粤,形容气势浩大。
天吴:神话中的水神。
长纶:长长的钓丝。
四海波涛尽流血:天下的波浪都被搅动得流下了血。
东皇太乙:指东王公。
乘鱼从霞:驾着鱼船在彩霞中遨游。
长纶臣饵:用长长的钓丝做鱼饵。
羁縻钩加:用钓鱼的钩子来牵制、控制。
彭蠡:古国名,今江西鄱阳湖一带。
黄池:古地名,位于今河南固始县西北。
京口:古地名,今江苏镇江市北。
化为鳅:变化成泥鳅。
空嗫喁:空口说。
【赏析】
《大明铙歌鼓吹曲》是一首描写东海巨鱼吞食三闽和百粤的诗篇。诗中的“圣徵启”是指皇帝出征,征讨四方。东海鲸是这首诗的主要形象,它的形象非常生动,像是插着铁牙的海中巨兽,眼睛如同圆月,威猛无比。它的尾巴一甩,就像天地的网被打破一样,波涛汹涌。它吞食三闽和百粤,如同蛟龙入海,气势磅礴。诗中的“东皇太乙”指的是皇帝的使者,他乘着鱼船在彩霞中遨游,用长长的钓丝作为鱼饵,用钓鱼的钩子来牵制、控制。彭蠡和黄池都是古地名,这里可能是诗人的想象。诗中的“化为鳅”是说东海巨鱼变化成了泥鳅,而空口说则是说这种变化无法改变它原来的凶猛本性。整首诗通过东海巨鱼的形象,展现了皇帝出征时的威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