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不一识,始识还我辞。
问子何所之,出为百里师。
滦河偪幽朔,士有刚勇姿。
一陶以礼乐,揖让中州为。
傥可行所学,无择官高庳。
上以育人材,下以开民彝。
为国右庠序,深意良在兹。
海风天南起,桐叶初去枝。
诸侯起相送,张饮连夕晖。
子有二三策,宿昔献彤墀。
从来志经世,况有御史知。
兹焉发初轫,远大以相期。
【注释】
①官平滦州:担任平滦州的官职。
②知名:闻名于世。
③始识:初次认识。还我辞:归还我的辞令。
④问子何所之:询问你去做什么?
⑤出为百里师:作为百里的师长去任官。
⑥偪(bī)幽朔:逼近幽州和北方边境地区。
⑦士有刚勇姿:地方上的士人具有刚强和勇敢的气概。刚,指“刚”;柔,指“柔”。
⑧一陶以礼乐:《礼记·乐记》云:“一陶钧以绳墨。”“以”是因的意思;“绳墨”指法度、准则。
⑨揖让中州为:在中原地区的礼仪之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揖让,古代的一种礼节。
⑩傥可行所学:倘能实现我所学习的知识或才能。
⑾择官高庳(bí):选择官职的大小高低。
⑿上:对上级;下:对下级。
⒀右庠序:辅佐学校的长官。
⒁深意良在兹:深远的意义正在这里。
⒂海风天南起:海上的风气从南方吹来。
⒃桐叶初去枝:梧桐的叶子刚刚离开树枝。
⒄诸侯:诸侯国。这里是泛指。
⒅张饮连夕晖:张灯结彩,饮酒作乐,一直持续到夕阳西下。
⒆子有二三策:你提出了几项建议或办法。宿昔,早晚。彤墀(chú):朱红色的台阶,这里指台阶前的台阶。
⒕从来志经世:历来都有治国安邦的愿望。
⒖况有御史知:何况你是御史。御史是古代的监察官。
⒗兹焉发初轫:从这里开始起步了。兹,此;焉,代词,相当于“这”;发,开始;轫,车轮的前端。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吴生赴平滦州任学官的诗。全诗先写与吴生相识经过及临行之际的情景,然后着重写他对吴生的劝勉和赠言。诗中流露出作者对于后学的培养寄予厚望的思想。这首诗是诗人送吴生赴任时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开头两句写诗人与吴生相识经过及临行之际的情景。首句中的“闻”字表明诗人是通过听闻吴生的名声而结识他的。次句中的“还”字表明诗人是归还他的辞令。“闻”字说明诗人对吴生的熟悉程度,“还”字表明诗人与吴生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所以能够把吴生的辞令还给他;“还”字也表明诗人对吴生十分了解,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辞令。
中间四句是送别吴生时勉励的话。“问子何所之?”这句的意思是问你要到哪里去呢?“出为百里师”,这句的意思是要出任百里的师长。百里,古代的行政区域,大约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县。师,军队中指挥作战的长官,这里用作动词。“出为百里师”,表明诗人希望吴生能够在地方上发挥作用,成为一方之长,治理一方百姓。“一陶以礼乐”,这句的意思是要用礼乐教化人民。陶冶,《论语·尧曰篇》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陶冶即“陶冶”。这里用“一陶”表示要全面地陶冶民众,使民众懂得礼乐。“揖让中州为”,意思是说要在中原地区的礼仪之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中州,指今河南一带,因为这里地处中原,故称“中州”。
下面六句是对吴生的期望和劝勉。“傥可行所学”,意思是说如果可以实现你所学到的知识或才能的话,那么你就不必去考虑官位大小高低的问题了;“无择官高庳”,意思是说不要考虑做官高低的问题了,只要你能为国家培养人才就行了。“上以育人材”,意思是说要为国家培养人才;“下以开民彝”,意思是要为民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为国右庠序”,意思是说你要辅助国家办好学校;“深意良在兹”,意思是说深远的意义正在这里。这里的“深意”指的是国家大计。
最后六句是写吴生离京出发前的情景。首句写海风阵阵从南方吹来。次句写众诸侯为他送行,张灯结彩,饮酒作乐,直到太阳西沉。“子有二三策”,意思是说您有三四条建议或办法吧!“宿昔献彤墀”,意思是说晚上就把这些建议或办法献给了皇宫里的阶梯。“宿昔”指早晚,“献”是上呈的意思。“宿昔”二字写出了时间之短,反映了吴生准备充分,胸有成竹。
本诗是送别之作,但并非一般的送别诗,而是赠言性质的赠别诗。诗人通过亲切自然的语言向吴生表达了深切的祝愿和期望,体现了对后学的关心和爱护,表现了诗人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