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东南第几峰,我思论学武夷翁。
春秋时义今如昨,文献风流已不同。
阳欲复时宜静俟,道当穷处有时通。
先生若有观梅约,好把篇诗和渚宫。
译文
经理武夷书院,大隐于东南第几峰?我思考学习武夷翁。
春秋时期的道理现在如同过去,文献和风流已经有所不同。
阳欲复时宜静候,道当穷处有时通。
先生若有观梅约,好把篇诗和渚宫。
注释
- 经理:指管理或主管某项事务。
- 武夷书院: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的一所历史悠久的书院。
- 东南第几峰:指武夷山中的具体哪一座山峰。
- 论学武夷翁:指在武夷山进行学习和探讨。
- 春秋时义:引用自儒家经典,春秋是儒家历史哲学的开端。
- 文献风流:指文化成就和学术成就。
- 阳欲复时:指希望恢复古代的政治理想或道德理想。
- 道当穷处:指学问或道理到达了极限或尽头。
- 观梅约:一种文人雅集的活动,通常在梅花盛开时举行。
- 渚宫:指武夷山下的小岛,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迹。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读书人在武夷山书院的所见所思。从“经理武夷书院”开始,诗人就明确了自己的身份——作为书院的管理者,对学院的运作和管理负责。接下来的四句,则表达了他对学术研究和道德理想的追求:“大隐于东南第几峰,我思论学武夷翁。”这里,“大隐”指的是隐居生活,而“东南第几峰”指的是具体的地理位置。诗人想要在武夷山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希望能够像武夷翁一样成为有学问的人。
诗人转向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评价:“春秋时义今如昨,文献风流已不同。”这句话反映了他对历史文化变迁的感慨。他认为尽管历史事件(如春秋时期)仍然与现代相似,但是文献和文化遗产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诗人对于时代变迁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阳欲复时宜静俟,道当穷处有时通。”这句话表明诗人认为在未来,可能会有恢复古代政治理想的时刻,但同时也强调了在学问达到极致后,新的理解可能会随之而来。这体现了他的开放心态和对于知识发展的深刻理解。
诗人以“先生若有观梅约,好把篇诗和渚宫”结束全诗,表达了他期待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欣赏自然之美、品味诗歌之乐趣的愿望。这里的“观梅约”可能是指一次关于观赏梅花的雅集活动,而“篇诗”则可能是指自己的作品。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尊重。
这首诗通过描述自己在武夷山书院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诗人对学术研究、历史文化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理解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