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遗踪尚可寻,襄阳城外閟幽林。
久知轩冕浮荣薄,已卜耕锄乐趣深。
麟阁不图丘壑相,鹿门应遂白云心。
千秋事与人俱往,满目松楸带夕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语言表达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和思想主旨;然后抓住关键词,结合诗句中表现的情感和作者观点分析作答。注意通读诗句,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揣摩词句的意思。

庞德:即庞德公,字子陵(或作严子陵),东汉隐士。据《后汉书·逸民传》,庞德公隐居襄阳城西鹿门山中,自耕自食,不与世交接。遗踪:指遗留下来的痕迹。尚可寻:仍然可以寻找到踪迹。

“襄阳城外閟幽林”的意思是说,襄阳城外有一座幽静的树林。

久知轩冕浮荣薄,已卜耕锄乐趣深。

“久知轩冕浮荣薄”,意思是说,长久地知道高官厚禄是虚名浮荣,不值得追求。

“已卜耕锄乐趣深”,意思是说,已经选择了耕种锄头的乐趣。

麟阁:指麒麟阁,汉武帝时,曾图功臣画像于阁楼,以示不忘,称为“云台”,又称“麒麟阁”,后因以麒麟阁为典故,泛指图画、画像。丘壑:指山野景物,多用于人。

“麟阁不图丘壑相”,意思是说,麒麟阁不会去画那些山林风景。

“鹿门应遂白云心”,意思是说,鹿门山应当顺从那自由自在的心境。

鹿门:指传说中的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市东北,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地隐居,后来被召为大司马。

“千秋事与人俱往”,意思是说,千年的事情都随着人们一道过去。

赏析:

庞德公是东汉末年隐士。据《后汉书》记载,他隐居襄阳城西鹿门山中,自耕自食,不与世交接。后人因此用“高士遗踪”“遗踪尚可寻”来称赞他的高尚品德和清高气节。

首联写庞德公之遗踪尚可寻。首联开门见山点明“遗踪”,交代了诗人寻觅高士的缘由。“尚可寻”三字,既写出了诗人对庞德公之遗踪的寻觅之情,又写出了遗踪犹存的事实,从而为下面写庞德公之遗踪而留下伏笔。

颔联承首联而来,指出自己早已看透了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只愿像庞德公一样,过着耕读自给、乐在其中的生活。

颈联紧承上文而来,进一步写自己志趣所在,说自己选择的是耕读自娱,享受生活之乐趣,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之类的虚幻之事。

尾联承前而来,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高位却仍怀有归隐之意,并且希望像庞德公那样,能终老于鹿门山中。

这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庞德公高洁人格的景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