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陈母具柔慈,训子成名鬓亦丝。
楼护起家元自蚤,冯勤补衮不嫌迟。
旨甘每却熬波味,燕飨长怀剪发思。
未拜恩封先已没,后来阡表有馀悲。
【注释】
延陵:地名,今江苏常州。陈母:即陈宠之母。张安人:字安人,东汉时人。柔慈:柔和慈爱。训子:教导儿子。成名:成就大业。鬓亦丝:形容头发花白。楼护:西汉人,曾任丞相。元:原。自蚤(zǎo):很早。冯勤:东汉时冯异曾劝其兄冯良为弟弟冯勤买衣服,冯勤穿后嫌小,说:“我生尺布,用之如手。”不嫌迟:不介意。旨甘:美味佳肴。熬波:煎熬的波浪味。燕飨(xiàng xiǎng)长怀剪发思:在宴请中常常怀念父母亲故,思念父母。燕:宴请。飨:食。剪发思:因怀念父母而剪下头发做成挽歌。未拜恩封先已没:还没有受到朝廷封官的恩典,母亲就去世了。未拜恩封:尚未受封官爵。先已没:已经去世。后来阡表有馀悲:以后在墓地立碑纪念还有所感伤。后来:以后。阡表:墓地立碑。有餘悲:还有所感伤。
【译文】
延陵陈母具柔和慈爱,教子成名白发渐生。
楼护早建家国基业,冯异不嫌迟来补衮衣。
美味佳肴常令人回味,宴请中常常怀念父母亲。
未受封官已先去世,以后在墓地立碑仍有悲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陈群的母亲张安人所写。全诗以陈宠的一生为线索,表现了陈宠母亲的贤良淑德和陈宠对母亲的深厚情感。
首句“延陵陈母具柔慈”,开篇即点明陈宠母亲张安人的性格特征——“柔慈”,这是对张安人性格的赞美和颂扬。柔慈不仅体现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理解,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这种柔慈的品质,使得张安人在家庭中起到了重要的调和作用,也使得陈宠能够在家庭中健康成长。
第二句“训子成名鬓亦丝”,进一步描绘了张安人的教育成果。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她的教诲,陈宠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人物,而他自己的头发也已经斑白。这不仅表明了陈宠的成就,也反映了张安人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
第三句“楼护起家元自蚤”,这句是对历史人物楼护的赞颂。楼护是西汉时期的政治人物,他在年轻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干,为家族和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作者借用楼护的名字,赞扬了张安人的智慧和远见,她能够抓住机遇,为家族和国家做出贡献。
第四句“冯勤补衮不嫌迟”,这句是对东汉名将冯异的称赞。冯异在年轻时就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里的“补衮”是指弥补国家的不足之处,“补衮不嫌迟”则意味着冯异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这既是对冯异的赞扬,也是对张安人的肯定。
第五句“旨甘每却熬波味”,这句诗的意思是,美味佳肴常常让人回味无穷。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美味佳肴比作人生中的美好时光,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的幸福和美好。同时,这也表达了陈宠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因为正是母亲为他提供了美好的饮食和生活条件。
第六句“燕飨长怀剪发思”,这句诗的意思是在宴请中常常怀念父母亲。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典故《燕飨》中的剪发思父母的故事,表达了陈宠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这既是对母亲的感情表达,也是对母亲教诲的感恩。
最后一句“未拜恩封先已没”,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未接受朝廷的恩典就去世了。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对母亲去世的悲痛与不舍。同时,这也暗示了陈宠的早逝,使得他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更加深重。
整首诗通过对陈宠母亲的赞美和颂扬,展现了她的智慧、远见和坚韧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陈宠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