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边上发,塞雁群南翔。
仰睇冥冥天,风雩雨雪霜。
驱马上崖谷,悲笳咽云黄。
弃绝骨肉亲,讵弗怀故乡?
军声动剑戟,炮火烧衣裳。
鞠育非寡恩,道远不得将。
吞咽复何愤,思虏其名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出塞曲二首·其一》,是一首边塞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解析和译文:

注释

  • 烽烟边上发:指在边防上点燃烽火(报警)。
  • 塞雁群南翔:塞上的大雁成群结队向南飞翔。
  • 仰睇冥冥天:仰望天空,天色阴沉。
  • 风雩雨雪霜:风、云彩、雨、雪、霜等自然现象。
  • 驱马上崖谷:骑上马,奔向山崖峡谷。
  • 悲笳咽云黄:悲愤地吹奏着哀伤的笛声,声音低沉,仿佛覆盖了整个天际。
  • 弃绝骨肉亲:抛弃并断绝了与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
  • 讵弗怀故乡:难道不怀念家乡吗?
  • 军声动剑戟:军队行进的声音震撼人心,如同战刀利剑相撞。
  • 道远不得将:道路遥远而无法带领士兵前进。
  • 吞咽复何愤:心中充满了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 思虏其名王:思念那些被俘的敌军首领们。

赏析

这首诗是王昌龄对边塞生活的写照。诗人通过描绘边疆的自然景象和战争场面,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个人情感的矛盾。首句“烽烟边上发”即点明战事,而“塞雁群南翔”则表现了塞外的辽阔和大雁南飞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助。

“仰睇冥冥天,风雩雨雪霜”描述了诗人仰望天空时的心境。这里的“冥冥天”可能象征着迷茫或不确定的未来;“风雩”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这里用来象征某种祈祷或期望;“雨雪霜”则可能是天气变化的象征。整体上,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不安和对未来的忧虑。

“驱马上崖谷,悲笳咽云黄”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战场中的所见所感。这里使用了“悲笳”、“咽云黄”等词语,增强了诗歌的悲剧色彩和紧迫感。这一句也反映了战士们的艰辛和牺牲。

最后两句“弃绝骨肉亲,讵弗怀故乡?军声动剑戟,炮火烧衣裳。”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他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家乡的渴望。同时,他也提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如“炮火烧衣裳”,这既是对战争影响的直接描述,也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叹。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边疆生活的真实画面和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王昌龄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