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曾照遂昌山,人家隐约木石岩峦间。贞元丞相有支裔,避地东入浙,甘与猿猱麋鹿老死不复还。
五季闽王郑光禄,至今拱木斩伐后,尚尔青珊珊。
使不念乡井,俯仰应厚颜。其如贫病日零落,每企予望涕泣长潸潸。
侨吴三十载,惟馀此心在。岂惟读书老无成,但觉出门俱有碍。
三儿两病一凡劣,四体三完百崩败。贷粟方炊薪水艰,僦屋屡迁家具坏。
文章出售有谁收,书籍纵沽无可卖。此心独存何所似,夜夜长虹发光怪。
青云故人禄万钟,不割少许裨饥穷。忍令江南秋雨夜,颓垣腐草啼寒蛩。
悲歌,寄呈刘学斋相执,王可矩、张德昭二尚书,周雪坡大监,王本中经历,贡吉甫司业,宇文子贞助教,危太朴待制,贡泰甫授经,陈元礼孝廉列位
天星曾照遂昌山,人家隐约木石岩峦间。贞元丞相有支裔,避地东入浙,甘与猿猱麋鹿老死不复还。
五季闽王郑光禄,至今拱木斩伐后,尚尔青珊珊。
使不念乡井,俯仰应厚颜。其如贫病日零落,每企予望涕泣长潸潸。
侨吴三十载,惟馀此心在。岂惟读书老无成,但觉出门俱有碍。
三儿两病一凡劣,四体三完百崩败。贷粟方炊薪水艰,僦屋屡迁家具坏。
文章出售有谁收,书籍纵沽无可卖。此心独存何所似,夜夜长虹发光怪。
青云故人禄万钟,不割少许裨饥穷。忍令江南秋雨夜,颓垣腐草啼寒蛩。
【注释】
- 悲歌:悲壮的歌声。
- 刘学斋:即刘禹锡(772-842),晚唐诗人、文学理论家,字梦得。
- 相执:相互交往。
- 王可矩:名不详,曾任尚书。
- 张德昭:名不详,曾任尚书。
- 周雪坡:名不详,曾任大监。
- 王本中:名不详,曾任经历。
- 贡吉甫:名不详,曾任司业。
- 宇文子贞:名不详,曾任助教。
- 危太朴:名不详,曾任待制。
- 贡泰甫:名不详,曾任授经。
- 陈元礼:名不详,曾任孝廉。
- 青云:指高官。
- 禄万钟:指官职很高,俸禄很丰厚。
- 不割:不要割舍。
- 裨饥穷:对饥饿的人有所帮助。
- 忍令:不忍心。
- 江南秋雨夜:形容天气凄凉,心情忧郁。
- 颓垣:倒塌的墙壁。
- 腐草:烂草。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刘禹锡写给友人的一首赠别诗。全诗共八句,内容涉及了诗人的生活状况、友情以及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和感慨等。
从诗歌的开篇可以看出,诗人身处异地,面对家乡的变化和亲人的遭遇,他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他用“天星曾照遂昌山”来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人家隐约木石岩峦间”,则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担忧。这种情感贯穿全诗,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思乡之情。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向朋友倾诉自己的苦楚。“五季闽王郑光禄”,“五季”指唐末五代时期,这里借以暗讽时局动荡不安;“闽王郑光禄”则是用典故表达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虑;最后一句“岂惟读书老无成”,则表达了自己虽然读书求取功名但始终未能有所成就的无奈。这些内容都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
诗人还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三儿两病一凡劣”,表现了自己身体多病、生活困苦的现状;“四体三完百崩败”,则进一步强调了他生活的艰辛;“文章出售有谁收”,则表达了他对文学价值的认可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最后两句“夜夜长虹发光怪”,则是诗人借助自然现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长虹是一种美丽而壮观的景象,而在这里却成了诗人情感的象征。他通过这一景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困惑,既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又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失望。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加深刻和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