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茨半月雨,客舍四年春。
浪迹乖生业,躬耕愧野人。
云寒仍黯黪,山翠失嶙峋。
桃李晴方赏,家园梦到频。
【注释】
- 茅茨:用茅草盖的屋,这里指草屋。半月雨:指农历每月十五日下过雨。
- 客舍:旅店。
- 浪迹:四处漂泊,到处游历。
- 躬耕:亲自耕作。愧野人:自愧不能像农夫一样辛勤劳作。
- 云寒:指天气寒冷,云雾缭绕,暗淡无光。黯黪:阴暗,昏暗。
- 山翠:形容山色青翠欲滴,但因云雾而失色。嶙峋(línxún):山石重叠的样子。
- 晴方赏:只有在晴天才能欣赏。
- 家园梦到频:梦中常常回到家园。
【译文】
茅草屋顶半月后被雨水打湿,四年来我在客舍中过了春天。
四处流浪违背了本分生业,亲自耕田惭愧不如山野之人。
云层浓密仍显阴沉昏暗,山间景色因云雾而失去了色彩。
只有等到阳光明媚时节,才想起家乡的桃李和花草。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客舍中怀念家乡之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首句“茅茨半月雨”,描写了诗人居住环境的简陋和时间的长久。茅草屋顶在月半之后仍然承受着雨水的洗礼,暗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之久和生活之艰辛。
第二句“客舍四年春”,则直接点明了时间跨度。诗人已经在外度过了四个春天,这种长时间的孤独和等待让人感到无奈和辛酸。
第三句“浪迹乖生业”,表现了诗人四处漂泊的生活状态。他因为追求理想的事业而四处奔波,这种生活方式让他感到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也让他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了困惑。
第四句“躬耕愧野人”,则是诗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他虽然身在客舍,却常常感到自责,认为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农民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自责和愧疚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己身份和职责的思考。
第五句“云寒仍黯黪”,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处环境的特点。云雾笼罩下的山峦,虽然美丽,但也显得有些阴暗,缺乏生机。这种环境让诗人感受到了一种压抑和孤独。
最后一句“山翠失嶙峋”,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山水美景的向往。然而,由于云雾的原因,这些美景变得不再清晰,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这种对比让诗人更加怀念家乡的美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外漂泊时的孤独、迷茫和思乡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