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村欲暝绝飞鸦,落日高原树树霞。
野水微风轻皱縠,林峦横雾薄笼纱。
山边邻火逢人灭,云际星光到地斜。
自作幕宾今五载,几回乘月到田家。

《山行杂咏》,一首描绘山路崎岖与自然美景的七言绝句,出自清朝诗人袁枚之手。诗中细腻地刻画了浙江南部山区的地貌特征和作者的亲身体验,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意象,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画卷。以下是对该作品的逐句赏析:

  1. 首句解析:“十里崎岖半里平。” 这句话以“十里”和“半里”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山路曲折多变的特性。其中,“十里”可能指的是一段较长距离的山路,而“半里平”则描绘了在这段路上所遇到的一段较为平坦的道路。这种对比不仅是对地形的描述,也隐含了诗人对旅途中高低起伏经历的心理感受。

  2. 次句解析:“一峰才送一峰迎。” 这里用山峰的交替形象化地表现了山路中不断变换的景象,仿佛是热情的朋友在欢迎或送别。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原本单调的山路景象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旅途中感受到的自然与人之间的互动。

  3. 第三句解析:“青山似茧将人裹。” 这句诗利用“茧”这一意象,暗示了周围群山如同蚕茧一般将诗人紧紧包裹,难以挣脱。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被包围感,同时也暗喻了前行之路虽然困难,但充满了挑战与未知的乐趣。

  4. 后两句解析:“不信前头有路行。” 最后一句诗表达了一种强烈的信念,即尽管面前是连绵不绝的山脉,但依然坚信前方会有道路可走。这不仅仅是对现实的一种肯定,也是对自我能力的信心表达。

  5. 主题理解:《山行杂咏》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更是诗人个人旅行体验的真实写照。这首诗通过精细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以及对人生旅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认识。它展示了一个文人墨客在大自然面前如何保持谦逊与乐观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由探索和自我超越的渴望。

《山行杂咏》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捕捉了自然的美,更通过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意蕴以及诗人对于生活、自然与自我的深刻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