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边瑶草洞中花,细水流春带碧沙。
昨夜山中酒初熟,道人不暇读《南华》。
【注释】
游茅山五首:作者在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由越州(今浙江绍兴)往东至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绍兴),途中经过茅山。他游览了茅山的五座名胜古迹,于是写了这首诗。
涧边:山涧边。
瑶草:仙草,即玉树。这里指仙境中的灵芝。
洞中花:洞中仙花。
细流:小溪,山涧。
碧沙:青石,这里代指山涧边的石头。
道人不暇读《南华》:道家的人来不及阅读《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南华,即《庄子》。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茅山风光和诗人游览茅山时所见所感的诗。
“涧边瑶草洞中花”,起句写山涧边的玉树,洞口里的仙花,是写诗人游历茅山时所看到的景色。“涧”、“洞”二字写出山间清幽的环境和高峻的地势。“瑶”“洞”二字则形容这些景物之美,如瑶台琼阁,仙府洞天。“细流春带碧沙”,是写山涧之水。细流,是说溪水很细,潺潺流动;带碧沙,是说山涧边有青石,溪水带着青石的颜色。“昨夜山中酒初熟,道人不暇读《南华》。”是说诗人昨晚在山中喝酒后,道士们无暇去读《南华经》。这两句是写诗人游览茅山时的情景和感受。“昨夜”二字表明这是诗人夜半时分游览山中的所见所闻。“酒初熟”三字说明是饮酒作乐之后的情况。“不暇读《南华》”一句,既表明山中道士的情趣高雅,又表现了他们的闲适生活。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对道教的神仙之说并不完全信服,他更多地关注山水美景以及与自然景物相关联的生活情趣和人生境界,因此他在诗中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情态,表现出他的旷达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