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天有客访髯龙,好事山人画者侬。
笑卷云烟收拾去,长教函丈在三峰。
诗句如下:
十年别乡县,西云入皇州。
此意在观国,不言空远游。
译文如下:
十年离别家乡后,西望云雾进入京城。
此行的目的是观察国家,并不觉得这是一场无目的的远行。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储光羲的《游茅山五首》是一首描绘诗人游历茅山所见所感的诗歌。诗中的“十年”暗示了诗人与故乡的别离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西云”和“皇州”分别象征着诗人从家乡出发向皇宫进发的情景。
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关心与关注。他选择“观国”,而非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这种含蓄的方式更显得深沉且具有哲理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其次,“此意在观国,不言空远游”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志向与使命,即通过游览来更好地了解国家的现状和未来。
第三,“九衢平若水,利往无轻舟”两句诗形象地展现了茅山的平坦与宁静。在这里,“九衢”可能指的是街道或道路,而“利往无轻舟”则暗示了行人稀少、车辆稀疏的景象。这样的描述既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心情。
“春山多秀木,碧涧尽清流”两句诗则转向了自然景观,通过对春天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其中,“春山”象征着生机与活力,“秀木”则暗示着树木繁茂、生机勃勃的状态;而“碧涧”则是指清澈见底的小溪,“尽清流”则意味着水流清澈、没有污染。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
储光羲的《游茅山五首》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歌佳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国家的关心与责任,还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