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柳如带,中有别离在。当时官河船,飘摇忍相待。
二月东风吹暮寒,追送百里问河干。破屋残灯人去住,欲语不语千万端。
竹鸡钩辀啼梦阑,九江道中雨漫漫。已恨金华六年别,当时再鼓荆江楫,七年又恨潇湘阔。
人生贫窭北门忧,我一思之生白发。白发生,何足惊,志士潦倒俱无成。
酒浇磊块浇不平,况复不饮难为情。长歌短歌无新声,念我独兮在吴城。
今年石湖好清明,数树梨花香雪晴,夫君不来湖上亭。
昨朝见家信,纸尾烦相问。是亲不可疏,既远不可近。
此身江海事多违,往往旧交零落尽。我亦徘徊看舞讴,谁家欢宴及春游。
越王郊台踏芳草,危弦二七弹箜篌。箜篌嘈杂儿女语,绣柱朱弦生眼雾。
感物逢时重怀古,悠悠我行处,总是衰迟路。待君归来问君故,各天一涯水东注。

以下是对《春日寄怀书台》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诗句解读
  • “阊门柳如带”:描述了阊门附近柳树的姿态,如同绿色的长带环绕。
  • “中有别离在”:表达了作者心中正经历着某种形式的离别或思念。
  • “当时官河船”:指的是过去在运河上忙碌往来的船只。
  • “飘摇忍相待”:描绘了船夫们在风中摇曳,却依然坚定地等待的场景。
  1. 译文
  • “春天的景色”:描绘了春天时阊门附近的柳树,仿佛一条绿色的带子。
  • “心中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正在经历的分离或思念之情。
  • “当时官河船”:回忆了过去运河上繁忙的船只。
  • “飘摇中仍等待”:船夫们尽管面对风吹雨打,仍然坚持等待着乘客的到来。
  1. 赏析
  • 自然意象:诗中的“阊门柳如带”和“破屋残灯人去住”等自然景象,不仅增添了诗意,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敏感与珍视。
  • 情感表达:通过对比“破屋残灯人去住”与“破屋残灯人去住,欲语不语千万端”,表达了深深的孤独感和内心的纠结。
  •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诗人通过对过去的描述,引发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反映了他对过去与现在之间复杂情感的联系。
  1. 注释与讲解
  • “阊门”:古代城市的城门,位于苏州市阊门外。
  • “柳如带”:形容柳树的细长条状,如同腰带一般。
  • “破屋残灯”:形容房屋破旧、灯光昏暗的场景,可能象征着贫困或衰败。
  • “竹鸡钩辀啼梦阑”:竹鸡(即雉鸡)在夜间鸣叫,声音悠扬,但到了梦醒时分便不再鸣叫。这象征着生活的无常和梦想的终结。
  • “金华六年别”:金华,今属浙江省,曾是唐代著名文人的居住之地。六年前离开这里,意味着长时间未归。
  • “荆江楫”:荆江,即长江中游段荆江河段,是长江中的重要支流之一。在这里指代诗人的家国情怀和远大的理想。
  1. 背景知识
  •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具体时间不详。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加剧的时代。他的诗歌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 当时的科举制度已经名存实亡,许多有才华的年轻士子无法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看法。李商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这种现状的不满和忧虑。

《春日寄怀书台》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更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它让我们得以一窥唐代社会的现实面貌,同时也启发我们思考人性、时间和历史的深远主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