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范阳人。初隐少室山,号玉川子。家甚贫,惟图书堆积。后卜居洛城,破屋数间而已。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终日苦哦,邻僧送米。朝廷知其清介之节,凡两备礼征为谏议大夫,不起。时韩愈为河南令,爱其操,敬待之。尝为恶少所恐,诉于愈,方为申理,仝复虑盗憎主人,愿罢之,愈益服其度量。
元和间,月蚀,仝赋诗,意讥切当时逆党,愈极称工,余人稍恨之。时王涯秉政,胥怨于人。及祸起,仝偶与诸客会食涯书馆中,因留宿,吏卒掩捕,仝曰:”我卢山人也,于众无怨,何罪之有”吏曰:”既云山人,来宰相宅,容非罪乎”苍忙不能自理,竟同甘露之祸。
仝老无发,奄人于脑后加钉。先是生子名”添丁”,人以为谶云。
仝性高古介僻,所见不凡近。唐诗体无遗,而仝之所作特异,自成一家,语尚奇谲,读者难解,识者易知。后来仿效比拟,遂为一格宗师。有集一卷,今传。古诗云:”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戒慎出入。”斯所以防前之覆辙也。
诗句:
- 仝,范阳人。
- 初隐少室山,号玉川子。家甚贫,惟图书堆积。后卜居洛城,破屋数间而已。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终日苦哦,邻僧送米。
- 朝廷知其清介之节,凡两备礼征为谏议大夫,不起。
- 元和间,月蚀,仝赋诗,意讥切当时逆党,愈极称工,余人稍恨之。
- 时王涯秉政,胥怨于人。及祸起,仝偶与诸客会食涯书馆中,因留宿,吏卒掩捕,仝曰:”我卢山人也,于众无怨,何罪之有”吏曰:”既云山人,来宰相宅,容非罪乎”苍忙不能自理,竟同甘露之祸。
- 仝老无发,奄人于脑后加钉。
- 先是生子名”添丁”,人以为谶云。
- 仝性高古介僻,所见不凡近。唐诗体无遗,而仝之所作特异,自成一家,语尚奇谲,读者难解,识者易知。后来仿效比拟,遂为一格宗师。
- 有集一卷,今传。古诗云:”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戒慎出入。”斯所以防前之覆辙也。
译文:
卢仝,范阳人。最初隐居在少室山中,自称玉川子。家里很贫穷,只有一堆堆的图书。后来他定居在洛阳城中,只有几间破旧的房子。有一个仆人,留着长长的胡须,不用头巾束着;还有一个婢女,光着脚丫,年纪大了也没了牙齿。他们整天苦吟,隔壁的僧人会送来些米。朝廷知道卢仝的清廉正直,两次下诏请他担任谏议大夫,但卢仝没有接受。当时韩愈是河南的长官,很欣赏卢仝的操行,对他十分敬重。有一次卢仝被恶少欺负,就告诉了韩愈。韩愈正在为他申理冤情,卢仝又担心恶少会因为妒忌主人而报复他,希望取消这次邀请。韩愈更加佩服卢仝的度量了。
唐穆宗年间,发生日食,卢仝写了一首讽刺当时的奸臣的歌谣,韩愈非常赞赏其才华,其他人稍微有些嫉妒。这个时候王涯执政,百姓都怨恨他。等到王涯出事,卢仝正好和一些客人在王涯的书馆聚餐,于是留宿在那里,官府的人突然将他逮捕了。卢仝说:“我是卢山县人,对大家并没有仇恨,为什么要抓我呢?”官员说:“既然你是山里的,来到宰相府里,难道不是有罪吗?”卢仝慌了神,无法解释清楚,最终和甘露寺事变一样遭遇不幸。
卢仝头发全掉光了,有人在他的头上加了铁钉。在此之前,卢仝有个儿子叫“添丁”,人们都认为这是个征兆。
卢仝性格高洁古怪且孤僻,见识非凡。他的诗作完全符合唐诗的风格,而且卢仝自己独创的诗歌风格,语言奇特怪异,一般人难以理解,但有洞察力的人很容易就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后来有很多人模仿这种风格写诗,成了一种风格派别。卢仝有诗集一卷,现在流传下来。古诗中写道:“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写信给鲂和鱮鱼,互相告诫谨慎出入。”这是用来防止前面犯的错误。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作品。卢仝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成为后世许多诗人争相效仿的对象。卢仝一生坎坷,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不为世俗所动摇。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展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卢仝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