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相过其家,使赋诗。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为著《讳辩》一篇。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

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旦日出,骑弱马,从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乐府诸诗,云韶众工,谐于律吕。

《高轩过》之诗意与鉴赏

在唐代诗人李贺的笔下,一首《高轩过》将读者带入了一场华丽的文化盛宴。这首短诗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人物关系。

“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这句话揭示了李贺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他是唐宗室郑王的后代,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他提供了一定的特权和便利。然而,这并没有给他带来科举成功或仕途顺利的机会,反而成为了他创作才华的一种压力。这种背景使得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社会批判意义。

韩愈和皇甫湜的到来为李贺的生活带来了转机。他们的来访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拜访,而是象征着权威的认可和文学上的交流。“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表达了他们对李贺作品的高度评价,但同时也表现出对他的才能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作品若是出自普通人之手则不足为奇,而非出自名家之手则显得过于离奇。

“遂相过其家,使赋诗”。韩愈和皇甫湜决定亲自登门拜访,并请李贺赋诗以表达对这位年轻人才华的认可。这一行为不仅显示了他们对于文学的尊重,也体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社交文化。“援笔题曰《高轩过》,二公大惊”,当李贺在诗中巧妙地引用“高轩过”,既表现了他对自己作品内容的自信,又展现了对两位前辈的敬意。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贺虽出身贵族却未能通过科举入仕,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反而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抱负。他的诗歌虽稍尚奇诡,但不失为佳作。《高轩过》是李贺作品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魅力,还反映了唐代文化的多元与繁荣。

《高轩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让后世的人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灵魂。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更能从中领悟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变迁带来的丰富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