龆时蠹简剔残灰,皓首谁知吻带埃。
负笈有机尊鲁国,扣阍无力上燕台。
茹芝四皓还须出,绵蕞两生终不来。
中道喜逢倾盖友,相携一笑亦奇哉。
【诗句注释】
龆时:童年。
蠹简:蛀书的蠹虫,比喻书籍。
残灰:指被火烧过的余烬。
皓首:白发,这里指年老。
负笈:背着书包。
有机:有办法。
尊鲁国:尊崇鲁国。鲁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诸侯国,这里借指鲁国的文化。
扣阍:敲着宫门。
绵蕞(zhuó):形容草木繁茂。
中道喜逢倾盖友:在半路上遇到了知心的朋友。倾盖,古时候用车轮碾过车前的横木,称“倾盖”,后来也用来形容朋友相遇,或称朋友为“倾盖之交”。
【译文】
小时候我啃过蛀书的蠹虫剔掉书里的残灰,到如今白头发的人还知道嘴唇上有尘土。背着书包有办法去尊奉鲁国的文化,敲门叩击却没有力量上燕台。茹芝四皓还是得出来,绵粺两生终究不会来。在半路上喜相逢了知己好友,相携一笑真是奇妙啊!
【赏析】
《和叠山到山阳郡学四诗》共有四首诗,此为其二。《文选》注引《楚辞》,谓:“《大招》曰:‘魂乎归来!食兮下餐!’”又《大招》有“九嶷缤其南征兮”句,疑本于此。叠山即陈与义,号简斋、无闷居士等。与义字履安,一字公甫,晚号简斋老人,洛阳人,宋哲宗元祐初进士,绍圣末因党事贬监信州酒税而徙袁州,徽宗崇宁初召为太常少卿,以显仁太后忌哲宗故不拜而归。高宗建炎元年起知湖州,寻除江东转运副使,旋改淮南宣抚判官兼右司员外郎,寻以左司谏谪居郴州。绍兴六年卒于家,年六十三。事迹见《宋史·陈与义传》、《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六。
这首七律,是作者于绍兴六年所作。当时作者已七十多岁,他一生经历北宋、南宋两个朝代,曾两次被贬。这首诗是他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晚年生活的一种心境。
开头两句写少年时读书的情景和对知识的渴望。“齿稚”二字写出了作者年轻时读书的刻苦精神。“剔残灰”三字表明他读书勤奋刻苦到了忘我的程度。“皓首”二字表明他读书到了晚年,“谁知”二字表明他读书到了晚年仍不放弃,仍然热爱读书。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下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总纲展开的。
第三句承上句而来。“负笈有机”四字表明作者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坚持读书学习,并且很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来读书学习。“有机”二字表明作者很会抓住机会。“尊鲁国”三字表明作者很尊敬鲁国的传统文化。鲁国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小诸侯国,文化比较发达,孔子曾经在那里做过官,并且在那里讲学,所以后人就把鲁国称为“孔府”。这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下面要写自己的读书情况了。
第四句承上句而来。“叩阍”二字表明作者很想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可是没有能够实现。“无力上燕台”一句说明作者虽然想上书给皇帝,但是没有能力做到。“机”字表明作者很善于钻营。“叩阍”二字表明作者很想得到皇帝的支持,以便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下面要说自己的读书情况了。
第五句承上句而来。“茹芝四皓”三字表明作者虽然很尊敬鲁国的文化,但是并不满足于这种现状。“还须出”三字表明作者还想继续发扬光大鲁国的文化。“绵蕞(zhuó)两生终不来”一句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作者始终没能离开鲁国,不能像古人一样去游历名山大川。这两句是对前面两句的进一步发挥,说明作者虽然很想读书学习,但是又不能离开鲁国,所以一直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之情,也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真实写照。
第六句承上句而来。“中道喜逢倾盖友”三字表明诗人在半路上遇到一位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好朋友。“相携一笑”三字表明两人一起高兴地笑了。“亦奇哉”三字表明诗人觉得这种意外的惊喜非常奇妙。这两句是诗人在半路上遇到知音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是诗人对友情的赞美之情。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下面的几联都是围绕它来写的。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后一环,也是全诗的重点所在。“笑”字表明两人一起高兴地笑了,“亦奇哉”三个字表明这种欢乐是非常奇妙的。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表明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后终于找到了知音,感到非常高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一种心境,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