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湘江之水秋沄沄,凤凰叫断苍梧云。
孀娥恸哭几千载,竹间之泪犹纷纷。
夏王掩泣伤黎兆,箫韶不作乾坤老。
莘野孤儿泣槁桑,首阳饿骨埋秋草。
秋黯黯,秋云阴,妖狐夜走猩猩吟。
碧峰九点翠烟墨,零陵古窆应难寻。
南风之琴竟何在,湘江水阔愁如海。

【译文】

君不见湘江水势汹涌,滔滔东流,秋水澄澈。凤凰悲鸣声断,那苍梧山的云彩也为之哀啼不已。

娥皇女英两姊妹泪洒竹间,她们的眼泪像秋天的雨一样纷纷扬扬。夏朝的帝王掩面哭泣,哀悼黎民百姓遭难,箫韶之声不再响起,乾坤因此老去。

那莘野孤儿在枯桑树下哭泣悲伤,首阳山饿虎之骨埋藏在荒草之中。秋天的天色黯淡无光,秋云阴沉沉。妖狐夜走,猩猩啼鸣,令人毛骨悚然。

碧峰九点翠烟墨,零陵古墓应难以寻觅。南风的琴曲究竟何在,湘江的水势浩瀚无边,愁思如海一般深沉。

【赏析】

《古乐府十四首》是乐府诗中最具特色的一组作品,它以民间歌辞为主体,反映了汉代乐府诗最真实、最生动的一面。这组诗共十四篇,每篇都采用乐府体的格式,即“相和歌平调”,由四言或五言诗句组成,每句用一个韵字,押仄声韵。这些诗大都描写战争、徭役等社会问题,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此诗是其中的第四篇,题目为“九疑山行”。九疑山又称苍梧山,位于今湖南省宁远县南,传说这里是舜帝的故乡。这首诗描写了舜帝的故乡被战火焚烧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动乱、人民受苦的同情。

开头两句:“君不见湘江之水秋沄沄,凤凰叫断苍梧云。” 诗人首先描绘了一幅秋水浩渺、波涛滚滚的画面,然后以凤凰悲鸣声断来衬托湘江水势的汹涌澎湃。这里的“君”字,既指代读者,又隐含着君王的意思。

诗人描绘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娥皇女英姐妹泪洒竹林,另一个是夏王掩面哭泣,哀悼黎民百姓遭难。这两个场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苦难。

第三句:“夏王掩泣伤黎兆,箫韶不作乾坤老。”诗人接着描绘了夏王因为无法保护人民而悲痛欲绝的场景,这里使用了“乾坤老”这样的词汇,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

第四句:“莘野孤儿泣槁桑,首阳饿骨埋秋草。”诗人描绘了莘野孤儿在枯桑树下哭泣悲伤的景象,以及首阳山饿虎之骨埋藏在荒草之中的情况。这两个场景进一步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悲剧。

第五句:“秋黯黯,秋云阴,妖狐夜走猩猩吟。”诗人描绘了秋天阴沉的天空、妖狐夜走的恐怖场景以及猩猩的啼鸣,这些自然景象与前文的战争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第六句:“碧峰九点翠烟墨,零陵古窆应难寻。”诗人描绘了碧峰上的九点翠烟墨般的景色,以及零陵古墓难以寻觅的情景。这里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毁灭。

最后一句:“南风之琴竟何在,湘江水阔愁如海。”诗人感叹南风之琴已经消失殆尽,湘江水势浩瀚无边,愁思如海一般深沉。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动乱的担忧。

全诗通过对湘江之水、凤凰悲鸣、夏王掩面哭泣、莘野孤儿哭泣、首阳饿骨埋葬等景象的刻画,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的苦难,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动乱的担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