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党锢祸,一网罗群雄。
邦国既殄瘁,哲人遘其凶。
泰山日以踣,拳石难为功。
空言竟无补,高议何沨沨。
晋氏得天下,清虚以为宗。
惜哉王谢氏,扬波荡其风。
【注释】
- 党锢祸:汉朝末年,因为反对宦官专权,被禁锢在家的士人很多。
- 一网罗群雄:指当时朝廷用尽手段,将许多有才能的人全部收捕。
- 邦国既殄瘁:国家已经衰败不堪。殄瘁意思是凋敝。
- 哲人遘其凶:有才能的人遭逢不幸。
- 泰山日以踣:比喻国家的颓败。比喻国家就像泰山一样倒下了。
- 拳石难为功:形容国家衰败到了极点。
- 空言竟无补:即使有高远的言论,也没有办法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
- 高议何沨沨:高深的议论像风一样飘来荡去。
- 晋氏得天下:指的是晋朝取代魏而建立。
- 清虚以为宗:把清静无为作为治国的根本。
- 王谢氏:指南朝时的王导、谢安两家。
【赏析】
《感兴二十一首》,是东汉诗人张衡的诗作。此篇是其中的第十三首。诗中通过描写汉末党祸、魏晋禅代和王谢家族的兴衰来抒发感慨。全诗八句四十二字,每句七字,平仄协调。
第一联“东汉党锢祸,一网罗群雄”写党锢祸害遍及天下,把那些有才能的人都收捕起来,连带的使国家陷入衰败的境地。“党锢”指东汉时期,士大夫由于反对宦官专权,被禁锢在家的风气。作者在《东京赋》里写道:“自是之后,邪俗日炽……于是结朋党之群英,规辅翼之会盟。”“一网罗”即是指这种情形。这里所说的“群雄”,就是指当时的有才德之人。“一网”一词,用得极其巧妙。它既指官府的搜捕行动,又暗喻天下人才都聚集到朝廷周围。“一网”与上句中的“一网罗”、“一网罗”相照应,使整个诗句显得更加浑成。
第二联“邦国既殄瘁,哲人遘其凶”写国家的衰败,使有才能的人遭到不幸。“殄瘁”意为凋敝、衰败,“殄瘁”二字写出了当时社会政治形势的极度恶化。作者在这里指出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哲人”指有才能的人,“遘其凶”即遭受不幸的意思。“其”,指前面提到的“邦国”,即国家。两句的意思是说,国家的衰败已经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而又有才能的人却遭遇了不幸。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揭示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第三联“泰山日以踣,拳石难为功”写国家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连泰山这样的巍峨建筑也倒塌了,连小小的拳头大的石头也无力支撑它了。这里用“泰山”比喻国家,用“日以踣”(一天天地塌下来)形容国家的危机日益加深。“拳石”指小石头,用来形容力量微小。“难为功”即无能为力的意思。这一句是承上启下,进一步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第四联“空言竟无补,高议何沨沨”写人们只是高谈阔论,却没有实际行动来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只有空洞的议论声,没有实际效果。“高议”指高明的见解和言论,“沨沨”是形容声音高低起伏的样子。作者认为,即使有高明的理论和言论,也没有办法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这是对统治者的讽刺。这一联也是承上启下,继续描绘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第五六句“晋氏得天下,清虚以为宗”写晋王朝取得天下后,崇尚清静无为的政治主张。“晋氏”指司马炎建立的晋朝。“清虚”二字,既指晋武帝司马炎崇尚道家思想,推行清静无为的政策,也指当时社会上崇尚清静无为的政治局面。“以为宗”即把它奉为治国的根本。这两句是全诗的最后一联,表明了作者对于清静无为的主张的赞同。
从东汉党祸写到汉末的动乱,再从汉末的动乱写到晋初的政治,最后归结到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结构严谨,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