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通渠边渭水流,长安猛将悬兜牟。
陈郎酣睡未知晓,采石夜渡江声秋。
韩擒不待贺若报,呼得蛮奴作乡导。
铜钲一声歌管阑,望仙阁下旌旗绕。
兵家女儿发照人,金井梧桐三坠身。
血痕已污青溪草,遗恨空怜高使君。
当时只道明良会,三十年间转头事。
江都未放锦帆回,晋阳城内惊尘起。
【注释】
广通:隋炀帝时所建之运河名。
长安:今陕西西安。
陈郎:指陈胜。
酣睡:醉眠。
蛮奴:即蛮人。
铜钲:古代的一种乐器,形似锣。
旌旗:古代军队的装饰物。
兵家:这里指隋炀帝的禁军。
江都:今江苏扬州。
晋阳:今山西太原。
【赏析】
隋炀帝在位期间穷奢极欲,荒淫无度,大修宫殿,广建宫苑,大兴土木,连年远征,耗尽民力,导致天下大乱。公元618年李渊起兵反隋,不久攻入长安,建立唐朝,结束了隋朝的统治。此诗即写当时隋军渡江时的紧张气氛,以及唐军平定叛乱、重兴大唐的豪情壮志。
首段写隋军渡江时的情景。“渭水流”,点明时间。长安,今陕西西安,隋都城。隋军渡江前,陈胜起义,陈胜自称楚王,与杨氏为敌,隋军以长安附近作为战场,故称“悬兜牟”。这是对隋军的讽刺。“采石夜渡”是说隋军渡江时,正值秋夜,战船灯火闪烁,声势浩大。《旧唐书•韩擒虎传》载:韩擒虎率兵至采石,陈胜闻风而逃,隋军乘胜渡江。“江声秋”三字写出水声,更衬出隋军的声势。
第二段写唐军渡江后,隋军溃败的情况。隋军溃败的原因有二:其一,隋军内部矛盾重重;其二,隋军士兵厌战,不堪忍受酷政和战争,纷纷投降。“韩擒虎不待贺若弼报”句意是说,韩擒虎没有等待贺若弼先到就率军渡过长江,直抵晋阳。这两句突出了韩擒虎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作战的英勇。“呼得蛮奴作乡导”一句写唐军顺利过江。“蛮奴”是少数民族的人。这一句写出了唐军过江后的胜利情景。
第三段写唐军渡江后,隋军溃败的情况。“铜钲一声歌管阑”是说隋军溃败后,唐军用音乐来麻痹隋军的斗志。“望仙阁下旌旗绕”、“旌旗”,即旗子。“旌旗绕”写出了唐军占领隋都后的景象。“兵家女儿发照人”,写唐军占领隋都后,百姓们的生活状况。百姓们的头发被剪去,形容人们极度贫困、憔悴的样子。“遗恨空怜高使君”一句,写唐军胜利后,人民对于隋炀帝的怀念之情。这句中“使君”是对隋炀帝的尊称。“明良会”三字,既指历史上的君臣关系,也暗喻唐与隋的关系,表明唐军的胜利是正义的必然胜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十年间转头事”句意是说,从隋炀帝即位到唐军渡江,不过三十年之间的事情。“转头事”指历史的转折、变化,暗寓着唐取代隋的历史事实。“江都未放锦帆回”,写唐军渡江后,隋炀帝被俘,隋朝灭亡。“晋阳城内惊尘起”写唐军进入晋阳后的情景。“晋阳”是当时的北都。“惊尘起”写出了晋阳城内的气氛,表现了唐军的强大气势。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对隋炀帝暴政和唐高祖李渊灭掉隋朝的战争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赞扬了唐高祖李渊统一全国的伟大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