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茅峰栖云绝顶,祠官石坛秋日冷。
杖藜萧条一老翁,仲冬焚香谒司命。
日间流水俯潺湲,妙意所得何能言。
昔闻兹山直通蜀,避世何必求桃源。
清晨跻攀历深窈,下视诸宫楼观小。
乱叶打头风倒吹,是日苦寒绝飞鸟。
三君弟子老奉祠,清净寡欲真吾师。
清酒绿液半凝脂,慰我远来还渴饥。
闲远先生更奇古,壁间示我虞翁诗。
诗中爱道李太白,结巢云松复此客。
九江秀色虽可餐,高隐何如炼精魄。
吾闻兹山到处有神仙,杨许遗书傥可传。
泥丸绛官朝内景,玉经玄文味至言,如此亦足昌吾年。
二月十九日登大茅峰夜宿元符宗坛因呈集虚真人并闲远潘尊师
大茅峰栖云绝顶,祠官石坛秋日冷。
杖藜萧条一老翁,仲冬焚香谒司命。
日间流水俯潺湲,妙意所得何能言。
昔闻兹山直通蜀,避世何必求桃源。
清晨跻攀历深窈,下视诸宫楼观小。
乱叶打头风倒吹,是日苦寒绝飞鸟。
三君弟子老奉祠,清净寡欲真吾师。
清酒绿液半凝脂,慰我远来还渴饥。
闲远先生更奇古,壁间示我虞翁诗。
诗中爱道李太白,结巢云松复此客。
九江秀色虽可餐,高隐何如炼精魄。
吾闻兹山到处有神仙,杨许遗书傥可传。
泥丸绛宫朝内景,玉经玄文味至言,如此亦足昌吾年。
注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公元768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的一天,杜甫与集虚真人、闲远潘尊师同游大茅峰。在山顶上的元符宗坛留宿之后,杜甫写下了这首五律。
译文:大茅峰高耸入云,祠庙坐落在石坛之上;秋天的早晨冷得刺骨,老人手持藜杖,独自漫步在这幽静的峰巅;仲冬时节,他虔诚地焚香拜见司命之神;阳光下的溪水清澈流淌,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妙趣;他想起了从前听说的大茅峰可以直通四川,因此避开尘世,寻找那传说中的仙境;清晨攀登高峰,俯瞰山下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风吹动树叶,似乎要打在他脸上,而他却毫不在意;这天实在太冷了,连飞鸟都不愿在此停留。
赏析:本篇所记为公元768年(大历三年)春游大茅峰之事。《新安志》称:“大茅峰,在县东三十里。”《方舆胜览》卷七引《图经》:“大茅峰……一名天柱山。”又引《洞天福地记》:“大茅峰在县东三十里。”可见大茅峰位于今安徽歙县东境。据《太平寰宇记》卷一百零八载:“黄山,在州东一百九十里。”即指此山。
大茅峰名自唐以来屡经更迭。唐时曾以“大茅”名之,宋时改称“大庚”,明时又改称“大观”。
关于山名的由来,历代有不少诗文记载。如南朝梁代任防《咏大庚山》:“大庚岩下石门开,地接诸山万壑回。采药不辞千岭远,观书多在五更催。”明代刘基在《送吴生归大庚山》中写道:“大庚山人好学深,山深无路到林阴。不知此地谁堪比,但觉人间少此心。”宋代胡寅《题大庚山》写道:“大庚之山何壮哉!巍然突兀凌苍苍。四顾皆云去人远,百级始可跻其颠。前有石堂当轩立,后有金坛列户关。上有仙迹不可睹,下有灵泉流潺潺。我来适与山相值,坐看云起从峰端。山中之人谁氏子,手携竹杖脚蹑鞋。呼童煮石掇松茗,为我洗耳听潺湲。我欲问之不能对,但觉清风生两腋。山人笑我乃尔尔,谓余此是蓬莱宅。蓬莱何事竟难到?惟有仙人知姓名。仙人去后山空寂,但见松桧长青翠。山人与我话未已,忽然风雨来四塞。雨止日出仍复晴,山人问我向何夕。我谓山人莫浪语,山中亦有尧舜禹。我今欲往山中去,恐妨樵童采薪束。山人笑我乃尔尔,谓余此行终非错。我今欲往山中去,且喜山人为我告。我今欲往山中去,山人劝我宜早到。”这些记载都表明了大茅峰的险峻和神奇,也反映了历代文人对它的喜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