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太平重秋报,村东村西田鼓闹。
岁无旱溢国无兵,露积千仓烟万灶。
予时童丱未忧翁,岂忧无酒可治聋。
那知回首二十载,半间社屋苍苔封。
低头自读元祐史,麟趾深仁浃肌髓。
一匙社饭千古悲,后园秋雨号狐狸。

【注释】

  1. 秋社:指每年秋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2. 江南:指南方地区。太平:太平无事,国家安定。重秋报:重阳节祭祀。
  3. 村东村西:指农村。田鼓闹:打锣鼓声热闹。
  4. 岁无旱溢:没有旱灾和水灾。旱溢:干旱和洪水。
  5. 国无兵:国家没有战乱。兵:战争。
  6. 露积千仓烟万灶:霜露覆盖在千间粮仓上,烟雾笼罩着万千灶台。
  7. 予时童丱未忧翁,岂忧无酒可治聋:我年轻时头发尚未长成,无忧忧虑;哪有忧愁没有酒能治好耳聋的道理呢?
  8. 那知:怎知道。回首二十载,半间社屋苍苔封:转眼二十年过去了,祠堂只剩下半间屋子,长满了青苔。
  9. 低头自读元祐史:低头阅读元朝末年的历史。元祐:元朝末年的第二个皇帝名。
  10. 麟趾深仁浃肌髓:麒麟的脚迹深深滋润着大地,仁爱之德遍及全身。麟趾:麒麟的足迹。
  11. 一匙社饭千古悲:一碗祭祀用的米饭,让后人感慨万分。悲:悲伤。
  12. 后园秋雨号狐狸:庭院后的花园里秋雨滂沱,狐狸被雨淋得哀嚎不止。

【赏析】
《秋社》是一首描写乡村社会风情的诗歌,通过对秋社活动的描绘,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句“江南太平重秋报”,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江南地区的太平景象,为后文的展开做了铺垫。这里的“太平”并非指政治上的稳定,而是对农民生活安宁、丰收的象征。

接下来的诗句“村东村西田鼓闹”,描述了田间鼓声震天的场景,展现了农民忙碌耕作的情景。这一句中,“田鼓”既是一种劳动工具,也象征着农民的辛勤与汗水。

第三句“岁无旱溢国无兵,露积千仓烟万灶”,进一步强调了农民生活的安稳与富足。这里的“旱溢”和“兵”都是农民生活中的困扰,而“无旱无兵”则意味着他们的生活得以保障,无需担忧这些困扰。

第四句“予时童丱未忧翁,岂忧无酒可治聋”,则是诗人自己的感慨。他感叹自己年轻时还没有成为长辈,自然不会有忧虑。这句话中的“童丱”指的是儿童时期的头发尚未长成,而“耳聪”则象征着健康、智慧。诗人以此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第五句“那知回首二十载,半间社屋苍苔封”,诗人突然转变语气,回忆过去二十年的时光。他发现祠堂只剩下半间屋子,长满了青苔,这让他感到惊讶和感慨。这句诗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岁月流逝的痕迹。

第六句“低头自读元祐史”,诗人低头翻阅历史书籍,从中寻找答案。这里的“元祐”指的是元朝末年,而诗人似乎在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启示。

第七句“一匙社饭千古悲”,诗人感叹一碗祭祀用的米饭,让后人感慨万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历史的怀念和对后人的期望。

最后一句“后园秋雨号狐狸”,则是对现实情景的描述。雨水洒落庭院后的花园里,狐狸被雨淋得哀嚎不止。这个场景让人联想到农民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整首诗歌通过对乡村社会的描绘,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美好。诗人用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