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分脉自昆崙,朔漠绵延迥北门。
遥见马驼知牧地,时逢水草似渔村。
穹庐敕勒秋风曲,青冢婵娟夜月魂。
今日八荒同一宇,向来边檄不须论。
【注释】闻危太朴(1305—1378):字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王叔善:人名。宣文阁(guǎn):官署名。宋时置,在中书省,掌进经史之属。元代改为翰林国史院。检讨官名,明清时为编修官的通称。
【赏析】此诗前二首写边塞风光,以“阴山”起兴,写景如画。三、四两首写边地人民生活和风俗民情,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首联写阴山分脉自昆仑,北门绵延。阴山是东西走向,东接辽河,西接内流河;南依长城。北门是阴山北麓的山口,即著名的大青山口。这一句是说,阴山分脉自昆仑,北门绵延。昆仑山在中国西部,横亘于新疆南部,与阿尔金山相连,东西长约2000千米,南北宽约1000千米。从昆仑山到阴山之间隔着一片广阔的沙漠地带,称为戈壁滩。阴山山脉由东北向西南斜贯内蒙古中部地区,将内蒙古草原分为南、北两大片。阴山下有一道天然屏障——黄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蜿蜒东流至内蒙古托克托县进入黄河故道,再转东南流至宁夏中卫县入黄河。黄河流过的地方,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适宜农牧业生产。这里牧畜业发达,牲畜品种较多,马、羊等都有很高的品质。
颔联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远远看到马驼,就知道是牧地,时时见到水草,就像看到了渔村。马驼是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也是当地牧民的重要牲畜。它们体形魁梧,毛色黑褐,性情温顺。马鹿则是一种体型比马小的动物,毛皮呈黄褐色或灰褐色,长颈高鼻,四肢强健有力,善于奔跑,常被作为狩猎的对象。水草是牧民放牧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水草茂盛的地区,往往也是牛羊肥壮之地。渔村则是渔人在河边搭设的临时住所。渔民们利用河流丰富的水资源进行捕鱼活动。
颈联写穹庐、敕勒、青冢、婵娟,写出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穹庐又称毡帐、毡房或蒙古包,是用牛羊肉皮或羊毛毡做成的一种圆锥形房屋。敕勒则是居住在敕勒川一带的部落名称。敕勒族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他们过着游牧生活,经常迁徙。青冢是汉武帝时匈奴单于的墓冢。《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天子召见蒙恬,赐之乘舆宝马及黄金饰具。筑长城以拒胡寇。”这里的青冢是指匈奴单于的坟冢所在的坟墓所在地。
尾联写今日八荒同一宇,向来边檄不须论。今日八荒同一宇,意指今天国家疆域已经统一了,不再需要用边塞檄文来宣抚了。边檄指的是边疆地区的告急文书,是古代边防大臣向朝廷汇报边疆情况并请求支援的文书。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风光和当地牧民生活,语言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