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涧鹰熊岂是真,画师托意讽时人。
白登围后知刘敬,辽水兵前忆魏徵。
诗句输出:
听涧鹰熊岂是真,画师托意讽时人。
白登围后知刘敬,辽水兵前忆魏徵。
译文输出:
听涧鹰和熊,它们的形象是否真实?画师借此讽刺当今的人们。
在白登山被围后,知道那是刘敬的功劳;在辽水兵前,回忆起魏征。
关键词注释:
- 题鹰熊听涧图:这是一首描绘鹰与熊听涧泉的画作,通过画作表达了对当时政治人物的讽刺。
- 其四:这是这首诗的第四句。
- 听涧鹰熊:听涧中的鹰和熊,象征了作者对政治人物的观察和思考。
- 岂是真:表示这些形象并非真实的存在。
- 画师托意:画师通过画笔表达出自己的寓意和观点。
- 讽时人:用画作讽刺当时的人们。
- 白登围后:指汉高祖刘邦被困白登山的事件。
- 知刘敬:指刘邦的谋士张良(字子房),他在刘邦被困白登山后提出计策,成功逃脱困境。
- 辽水兵前:指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夜,与长孙无忌等人讨论如何应对可能的政变。
- 记魏征:指魏征在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曾多次直言进谏,帮助唐太宗改正错误。
- 文皇:指唐太宗李世民。
- 展卷:打开书本,阅读。
- 增慨息:增加了感慨和叹息。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鹰和熊听涧泉的画面描述,隐喻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风气。通过对比历史事件和人物,表达了诗人对政治人物的批评和讽刺。诗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的关注。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眼光。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