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契皋陶,允平庶政。
大道无为,民法不竞。
下逮万世,休光猗盛。
《孤儿行》
稷契皋陶,允平庶政。
大道无为,民法不竞。
下逮万世,休光猗盛。
【注释】
(1)稷:传说中尧舜时期的农业家。《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
(2)契:传说中的商朝贤臣,名履,又名汤,字子服。相传他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又辅助大禹治水成功,被尊为“契”。
(3)皋陶:传说中夏朝的司法官。
(4)允:确实。
(5)平:治理。
(6)大道:这里指治国之道,即道家所提倡的无为而治。
(7)休光:美善的光辉。
【赏析】
汉乐府古辞《孤儿行》以“孤儿”自喻,抒写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怨之情。全诗八句,每四句一韵,语言质朴自然;音节短促有力,节奏明快,是一首具有鲜明民歌风格的作品。
首二句点题。《史记·陈涉世家》载:“天下初定,贫苦士失其本业而农,皆欲弃之,抎乃先驱拔令。召宗室诸将,告之曰:‘将军俱起布衣,身至王侯将相,此天之幸也!”陈胜说这话的时候,正是秦王朝覆灭之时,天下大乱之际。“孤儿”就是陈胜自称,他出身微贱,曾沦为雇工。“孤儿”,语出《庄子·逍遥游》,原意是指失去父母而孤独的人。“行”在这里作动词,意为“做诗”。
“大道无为,民法不竞”,这两句诗是全诗主旨所在。所谓“大道无为”,是指治国要像老子所说“道常无名,朴”。在《老子》中,“无为”一词有多重涵义。其一,“无为”是顺应自然,因任自然。其二,“无为”是“无己”、“无私”,“无欲”,即“无欲则静”(《道德经》第二章)。其三,“无为”也是不与人争、不与众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同上第三章)。“刍狗”,古代祭祀用的草扎人形,这里用作比喻。
“大道无为”的主旨是反对一切人为的干预和干涉。诗人认为,治国之道应该像老子所说的那样,不要强求、不要操劳,让百姓各得其所,各尽其能,社会就能安定。这是对统治者的告诫,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下逮万世,休光猗盛。”这两句进一步申述“大道无为”的观点。“下逮万世”,指这种政治思想可以流传到久远的时代。“休光猗盛”,指这种政治思想能够兴盛发达。“下逮万世”,说明作者主张的治国思想并不是一时一地的思想,而是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思想。这种思想能够流传万世,并且能够兴盛发展,这就表明了它的正确性,因而也就具有很大的价值。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进步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者的这种思想是非常难得的。它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此能够得到广泛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