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男叶上几飞萤,梦毕醒来笑倚楹。
天外唾如云样碧,江南春与草俱青。
铛寒已喜松丹熟,烛尽只消华艳明。
无喜亦无愁可解,山人投老竟忘形。

【注释】

  1. 宜男叶:指柳叶。2. 几:几乎。3. 碧:深绿。4. 江南春与草俱青:形容江南春天,草木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样子。5. 铛(dāng)寒已喜松丹熟:意思是说,炉子里的柴火已经烧红,松明也燃尽了。6. 烛尽只消华艳明:意思是说,蜡烛燃烧完了,只剩下华丽的装饰仍然明亮。7. 无喜亦无愁可解:意思是说,没有什么可以让人喜悦的,也没有什么可以让人忧愁的。8. 山人:对隐士或隐居山林的人的尊称。投老:年老,归隐。9. 忘形:忘记了形迹,即忘却世俗。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在北山别业中所作。诗中以“忘忧阁”为题,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恬静的生活环境,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开头两句写景,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宜男叶上几飞萤”,是在夏末秋初的时候,宜男的树叶上有几处萤火虫飞舞;“梦毕醒来笑倚楹”,说明诗人刚从梦中醒来,靠在栏杆上笑着欣赏眼前的景物。这里,“宜男叶”是暗指诗人自己;“飞萤”则暗示着夜幕降临;而“倚楹”则表现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神态。
    三、四句进一步描绘了“忘忧阁”周围的环境。“天外唾如云样碧”,天空外的云彩像云一样的颜色,非常清澈;“江南春与草俱青”则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草木都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所见之景,又写出了他所感之物,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动而富有动感。
    五、六句则进一步描写了“忘忧阁”周围的氛围。“铛寒已喜松丹熟,烛尽只消华艳明”,这里的“铛”(铜火锅)因为烧得很热而发出声响,“松丹”则是用木炭制成的一种燃料,当它燃尽的时候会发出轻微的响声;“烛尽只消华艳明”则写出了蜡烛燃烧完了,只剩下华丽的装饰仍然明亮。这里,“松丹”和“华艳明”都指代蜡烛,通过这样的描写,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温馨而浪漫。
    最后两句则转向了内心世界。“无喜亦无愁可解,山人投老竟忘形”,在这里,“无喜亦无愁”表示了诗人对世间纷扰的一种超脱态度;“投老”则表示了诗人年岁已高,回归自然的心态;“忘形”则表示了诗人忘却了世俗的形迹,达到了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细腻地描绘景物,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展现了他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生活理念。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绪,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