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薄游苕之城,溪光近秋山晚晴。
连峰接嶂望不极,惟有白云纵复横。
渔村无林树墨色,微风忽起菰蒲声。
月从太湖东畔出,直射西塞山前明。
人家碧玉壶中住,野舫银河天上行。
酒酣时起发长啸,水底直遣鱼龙惊。
老晖乡亦此盘礴,安知今我非三生。
尽搜万象入奇笔,画与诗境俱峥嵘。
吾家苕中有茅屋,京尘满鬓难为情。
顿令扁舟夜入梦,万顷鸥波归濯缨。
【注释】
苕:今江苏、浙江一带,是吴越的古地。
溪光:指溪水泛动的光华。
连峰:连绵不断的山峰。
惟:唯有,只有。
菰(gu)蒲:一种植物,茎叶可食,根状如蒲,可作船桨。
碧玉壶中居:形容山色如碧玉一般清澈。
野舫:小船。银河:比喻溪水。天行:在天空中运行。
酒酣:酒喝得痛快淋漓。
老晖:即老晖山,在今江苏宜兴。
三生:佛教语,指前世、今生和来世。
茅屋:简陋的屋子。
京尘:指京城里的尘土。京,指北京。
顿令:突然使。夜:暗夜里。万顷鸥波归濯缨:指夜晚,在江面上,万顷鸥鸟归巢,洗涤帽子上的尘土。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描绘苕溪秋日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全诗语言简炼,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联“忆昔薄游苕之城,溪光近秋山晚晴。”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游览过苕城的情景。他看着秋日的溪光,听着山间传来的晚晴声,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慨。这一联主要描绘了苕城的秋天景色,通过溪光和山色的交织,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颔联“连峰接嶂望不极,惟有白云纵复横。”诗人的视线被远处连绵不绝的山峰所吸引,它们似乎一直延伸到天际;而白云则在天空中自由地飘荡,有时高耸入云,有时低垂下来。这一联主要描绘了苕城的高山景色,通过山峰和白云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风景画,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颈联“渔村无林树墨色,微风忽起菰蒲声。”诗人来到了一个渔村,这里没有树林和树木的掩映,只有一片墨色的世界;微风吹过,带来了菰蒲的声音。这一联主要描绘了渔村的宁静景色,通过渔村和菰蒲的描绘,展现了一幅静谧的自然风景画,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安详。
尾联“月从太湖东畔出,直射西塞山前明。”月亮从太湖的东畔升起,光芒直射到西边的西塞山上。这一联主要描绘了月亮的明亮和皎洁,通过月光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明亮而明亮的自然风景画,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尾联“人家碧玉壶中住,野舫银河天上行。”诗人想象中的人们居住在碧玉般的房子里,而他们在天空中的小船就像银河一样流淌。这一联主要描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交通工具,通过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和谐而美好的自然风景画,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和美好。
尾联“酒酣时起发长啸,水底直遣鱼龙惊。”诗人在酒酣之时,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长啸。这一啸声直冲水底,惊动了水中的鱼儿和龙王。这一联主要描绘了人物的动作和声音,通过动作和声音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而有趣的自然风景画,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活力。
尾联“老晖乡亦此盘礴,安知今我非三生。”诗人感叹自己虽然已经回到了故乡,但仍然无法摆脱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这一联主要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态度,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态度的表达,展现了一幅深沉而感人的自然风景画,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个人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通过对苕城的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丽的自然世界之中,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