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喜开边,雄心事争逐。
凿空探河源,因势縻近属。
大宛献神马,猃狁潜北谷。
弘矣卫霍功,天山继遐躅。
中原竟凋弊,省已乃多欲。
不有轮台音,民奚去荼毒。
【注释】
杂言 其二十五:杂言诗。其二十五,指《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二十五首《出塞》。
汉武:汉武帝。汉武帝(前141年-前87年),名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伟大的文化事业家和杰出的诗人。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帝王事业,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鼎盛时期。他的功绩之一就是开疆拓土,扩大疆域。在位期间,他先后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雄心:壮志。
事争逐:追求名利。
凿空:开辟道路,穿山越谷。
河源:黄河源。
縻:束缚。
大宛:古国名,在今中亚阿姆河下游一带,是汉朝与西域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神马:《史记·大宛传》载,汉武帝时大宛王遣使至长安献汗血宝马。
猃狁:古时对北方民族的称呼。
卫霍:卫青和霍去病,两人都是汉代著名的将领。
弘:伟大。
天山:山脉名,即祁连山,位于新疆东部、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
遐躅:远大的足迹。
中原:指中原地区。
凋弊:衰落,衰败。
轮台音:轮台县的乐音,这里指战乱后的音乐。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忧国之志的诗作。作者借写汉武帝开疆拓土之志,抒发自己对中原地区因战争而衰败的忧虑。全诗以“忧”为主线,通过对汉武帝的赞美和对中原地区衰败景象的描述,表达了对国家兴亡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
首句“汉武喜开边,雄心事争逐。”描绘了汉武帝为了扩张领土,积极追求名利的雄心壮志。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君主,他继承了秦朝的统一大业,开创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然而,在他晚年的时候,却因为过分追求扩张领土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战争。这些战争不仅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也让国家的财政陷入了危机。
次句“凿空探河源,因势縻近属。”则进一步描绘了汉武帝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惜冒险探索,不断征服周边国家的情景。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汉武帝的形象,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痛苦生活。
第三句“大宛献神马,猃狁潜北谷。”则转向描写汉武帝如何巧妙地运用武力手段,成功地将大宛国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同时,也暗示了匈奴的侵扰,使得中原地区充满了战争的硝烟。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开始关注中原地区的衰败情况。“中原竟凋弊,省已乃多欲。”描述了中原地区由于战争的频繁,导致民生凋敝、民不聊生的局面。而统治者却依然沉浸在个人的奢靡生活中,对国家的大事漠不关心。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无疑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人民的极大伤害。
结尾一句“不有轮台音,民奚去荼毒?”则直接揭示了诗人对于中原地区衰败现状的担忧。如果没有战争的喧嚣声,人们又怎能忍受这无尽的苦难呢?这里的“轮台音”,既指战火纷飞的声音,也象征了战争中的残酷和无情。因此,只有停止战争,才能让民众摆脱痛苦的生活,过上安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