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纪帝王道,遗编火于秦。
嗟哉伏生传,幸益孔壁文。
六体备明训,昭昭条彝伦。
虽无百篇完,终见至治因。
继述有成宪,君行本诸身。
译文
记录帝王的治国之道,将《尚书》等文献焚毁在秦朝。
可惜伏生所传的《尚书》只残存到汉代。
六经中的文字都得到明训,条陈出伦常之制。
虽然《尚书》没有全部保存下来,但最终因《尚书》而见至治。
继承前人成法制定成文,君主行为应以身作则。
注释
- 杂言:一种不拘形式、随意抒发情感或观点的诗歌体裁。
- 其四十五:指这首诗的第45首,可能是一个系列中的一首。
- 书纪帝王道:记录和记载帝王治理国家的理念和方法。
- 遗编火于秦:指秦始皇时期,为了统一思想,焚烧了许多古代书籍,其中也包括《尚书》。
- 嗟哉伏生传:感叹伏生所传的《尚书》只有部分内容流传至今。
- 幸益孔壁文:庆幸《尚书》的文字得以保存在孔子的墙壁之间。
- 六体备明训:六经中的六种基本文体都得到了明确和详尽的解释。
- 昭昭条彝伦:清晰明确地阐述了伦理道德。
- 虽无百篇完:尽管《尚书》没有全部保存,但它的残篇仍然有其价值。
- 终见至治因:最终因为有了这些残篇,才有了好的治理效果。
- 继述有成宪:继承了前人制定的规章制度。
- 君行本诸身:君主的行为应以自身为榜样。
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古代文献保护和传承的。首先,它强调了对历史文献的保护和尊重的重要性。其次,它指出了尽管古代文献可能已经不存在,但其价值依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体现出来。最后,诗强调了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成为社会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