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树修竹,近在桃李场。
赋性虽不同,相友庸何伤。
阳春破桃李,红白争低昂。
无言自成蹊,相媚色与香。
何心伴幽独,徒引蝶蜂忙。
此君心本虚,宁逐春风狂。
咄嗟桃与李,开落那能常。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主题和情感的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作,整体把握诗意,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具体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句内容,赏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主人树修竹,近在桃李场”意思是:主人种了一排修长的翠竹,它们生长在桃花盛开的园中。“相友庸何伤”意思是:与朋友相处,有什么关系呢?这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阳春破桃李,红白争低昂”“无言自成蹊,相媚色与香”两句写出了春天的景象,写出了竹子的傲骨精神。“何心伴幽独,徒引蝶蜂忙”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孤独,写出了蝴蝶蜜蜂对它的骚扰。“此君心本虚,宁逐春风狂”两句写出了竹子的超然物外,不为风霜所动。最后一句是诗人对竹子的赞美之情,也是全篇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答案】
译文:
主人种了一排修长的翠竹,它们生长在桃花盛开的园中。与朋友相处,有什么关系呢?这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春天来了,桃花盛开,红色的、白色的花竞相开放,争相斗艳。竹林中的小道上,没有人经过,却自然形成一条小道,这是竹子的傲骨精神。蝴蝶飞来飞去,蜜蜂忙碌不停,这是竹子的孤独。我无心陪伴竹子独自生长在幽静的地方,白白地引来了蝴蝶蜜蜂。这竹子的心本来就是空虚的,它怎么能随随便便地追逐着那狂风吹动的春风呢?啊!这竹子真是清高绝俗,即使被风吹折也不会改变它那高洁的本色啊!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主题,写竹的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不畏强权、不屈权势,更不与世无争,只求清高自守。诗人通过对竹的描绘来表现自己不随俗流、孤标独峙的品格志趣。
开头二句,点明主人所种之竹为修竹,并指出其生长之地乃桃李之场。一个“修”字,不仅表明了竹子长势良好,而且突出了竹子高大挺拔的形态特点,同时亦暗示出主人对竹子的珍爱之情。而接下来四句则是对竹子的进一步描写。首句“赋性虽不同”,说明竹子虽然与桃李同为植物,但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品性;第二句“相友庸何伤”,则进一步强调尽管竹子与桃李有别,但这并不能妨碍它们之间的友谊,也就是说,尽管竹子与桃李性情迥异,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们成为朋友。这两句话既表明了竹子具有不同于桃李的独立个性,又表明了竹子能够与人和谐相处,从而表现出竹子的高洁人格。第三句“阳春破桃李”,则进一步渲染出春天的到来给万物带来的生机活力。而第四句“红白争低昂”,则是对桃花与梨花盛开时情景的具体描绘,其中“红”、“白”两字的使用也表明了春天的丰富多彩。最后两句,诗人将目光转向竹林之中,描绘了竹林中无人涉足的小道,以及那些忙碌不已的游蝶与飞虫。这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衬托出竹林的清幽寂静以及竹子的高洁孤傲。
诗的前六句主要描绘了竹子在春天里的勃勃生机以及竹子自身的高洁品质。而接下来的四句则是对前六句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即竹子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及其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七句“无言自成蹊”则直接表明了竹子在大自然中的存在方式——无需言语,便能形成自己的通道;第八句“相媚色与香”则是说竹子的香气和美丽的外形足以吸引人们前来观赏、欣赏,从而形成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欣赏的美好关系。第九句“何心伴幽独,徒引蝶蜂忙”则是说竹子不需要别人的陪伴而自得其乐(因为其高雅),反而引来了蝶蜂的骚扰。第十句“此君心本虚,宁逐春风狂”则是说竹子的心灵本来就空虚(因为其不慕名利),所以它怎能像那些追逐风尘的凡夫俗子一样追逐那狂风恶浪般的春风呢?
尾联“咄嗟桃与李,开落那能常?”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竹子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一种哲理——无论是自然界的万物还是人类自身,都无法抗拒四季轮回、时光流转的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