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天人手中三尺冰,乃翁授之赤帝精。
白蛇斫断天始惊,川原流血野草腥。
天荒地老泣素灵,炎刘帝业一扫成。
归来歌风八极清,吴钩巨阙皆虚名。
流传典午气未平,精光彻天奋如霆。
郁攸扇妖武库倾,化为霹雳凌紫冥。
壮士感时涕泪零,剑兮剑兮何由得汝跨海斩长鲸。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八》。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译文:
君不见天人手中三尺冰,乃翁授之赤帝精。
白蛇斫断天始惊,川原流血野草腥。
天荒地老泣素灵,炎刘帝业一扫成。
归来歌风八极清,吴钩巨阙皆虚名。
流传典午气未平,精光彻天奋如霆。
郁攸扇妖武库倾,化为霹雳凌紫冥。
壮士感时涕泪零,剑兮剑兮何由得汝跨海斩长鲸。
【注释】君不见:表示感慨,见:看见。三尺冰:指宝剑,古代剑柄上常刻有“三尺”二字,以示锋利。赤帝精:指赤帝的精气,赤帝即炎帝,相传为神农氏。斫(zhuó):用刀斧砍。天始惊:天被惊动了。川原:指大地。素灵:指天上的神,旧传天有七十二座星宿,称七十二司。刘:指汉朝的刘邦。归:指回到家乡。歌风:形容气势宏大的样子。清:指清明。吴钩:吴国的宝剑。巨阙:指大盾和利剑,传说春秋时吴国铸成此物。郁攸:传说中的一种怪兽,据说能摇动山林。扇妖:使妖物现形。武库:储藏武器的地方。倾:倒塌。凌:越过。紫冥:指天空的尽头或天外。壮士:指英勇的人。涕泪零:眼泪流下来。剑兮剑兮:语出《楚辞·九章·涉江》:“带长剑兮挟秦弓。”意为佩带着长剑啊,腰中束着秦朝的弓箭。跨海斩长鲸:指挥剑斩断大海中的长鲸。
这首诗是苏轼对陶渊明《咏荆轲》诗的和作。在和诗中,苏轼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荆轲刺秦王时的雄壮场面,表现了作者对荆轲那种不畏强暴、慷慨就义精神的赞扬和敬佩之情。全诗结构紧凑,语言流畅,形象鲜明,感情热烈,充分体现了宋词豪放的风格特点。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对陶渊明的《咏荆轲》诗的和作。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而苏轼则对此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创新,使其成为一首赞美英雄的佳作。《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八》就是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篇。
开头两句写荆轲得到燕国督亢地图后,立即准备起事。他手持地图来到图市里,向众人展示并说明自己的来意。然而,图市里的百姓却并不买账,纷纷指责他:“你拿这燕国的地图到这儿卖个屁用!”这两句诗通过图市百姓的反应,生动地刻画出了荆轲的形象。接着,诗人又以一个疑问句开头:“君不见天人手中三尺冰,乃翁授之赤帝精。”这里,诗人巧妙地将荆轲比作天上的神仙,暗示了他手中的地图是赤帝的精气所化,具有神奇力量。
接下来的四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荆轲刺秦王的场景。当荆轲拔出藏在衣袖里的匕首时,顿时让图市里的百姓大吃一惊。他们惊呼道:“哎呀!这哪里是什么普通的刺客呀?”原来,荆轲手中的匕首已经变成了一把光芒四射的长剑!这时,诗人又用了一个比喻:“白蛇斫断天始惊”,来形容荆轲挥舞着匕首如同一条白蛇般威猛无比。紧接着,诗人又写道:“川原流血野草腥”,形容荆轲刺杀秦王的场面十分惨烈。最后,诗人以“天荒地老泣素灵”一句,表达了对荆轲这一伟大行为的赞叹之情。
接下来八句诗,诗人又从侧面描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当荆轲挥舞着匕首冲向秦王时,只见他的身影如同闪电一般迅疾无比。而秦王则惊恐万分,连忙拔腿逃跑。诗人用“天荒地老泣素灵”形容秦王狼狈逃窜的情景,既表现出了秦王的惊恐失措,又凸显了荆轲的英雄气概。同时,这也与前文对荆州百姓的反应形成了呼应,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完整和谐。
诗人又回到了正面描写荆轲刺秦王的场面。当荆轲飞身扑向秦王时,只见他手中的匕首化作一道闪电直刺秦王咽喉。而秦王则被刺伤而死,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大地。诗人用“归来歌风八极清”来形容荆轲凯旋而归的情景,既表现出了荆轲的英雄气概,又展现了他的豪迈情怀。同时,这也与前文对荆州百姓的反应形成了呼应,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完整和谐。而“吴钩巨阙皆虚名”等句则是在称赞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整首诗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艺术再现,表达了作者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崇敬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