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紫驼高硉兀,不见肉峰惟见骨。
左顾右盼如乞怜,欲行不行还勃窣。
向来负重曾千斤,识风知水灵于人。
长鸣蹴踏塞北雪,矫首振迅江南春。
只今多病兼衰老,疮皮剥落毛色槁。
秋沙苜蓿三尺长,空向墙头龁枯草。

【解析】

“病橐驼行”是全篇的标题。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作者当时因遭排挤而退居洛阳,在《病驼》一诗中自述其经历及心情状态:曾身经百战,负重千里,今却病弱不堪。诗人通过描写病驼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无奈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译文:西域紫驼高高耸立,只见骨骼不见肉峰。左顾右盼好像在乞求怜悯,欲走还停,又似有所畏惧。曾经背负过千斤重担,熟悉风向水势。如今只能长鸣踏雪,振翅疾飞江南春。而今身体多病又衰老,皮开肉绽,毛色枯槁。秋日苜蓿草长三尺,空自啃吃墙上草。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此时诗人因遭排挤而退居洛阳,所以诗中流露出了对现实的愤懑、无奈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第一句“西域紫驼高硉兀”,写病驼的外观特征。“紫驼”是说骆驼的颜色;“高硉兀”形容骆驼形体高大。“硉”同“峻”,“兀”为高耸直立的样子。“不见肉峰惟见骨”,写驼体瘦削如骨。这两句写病驼的外表。第二句“左顾右盼如乞怜”,写病驼的神态。“左顾右盼”,是说病驼不停地转动头部,目光四射,似乎在乞求怜悯,又似乎在警惕着什么,不敢妄动。第三句“欲行不行还勃窣”,写病驼的行动。“欲行”指病驼想要走动;“不行”指病驼行动迟缓;“还勃窣”指病驼行走时显得笨拙而缓慢。这句写病情严重之程度。第四句“向来负重曾千斤”,回忆当年的经历,表现其昔日雄健的体魄。第五句“识风知水灵于人”,写其能辨别方向和水流,显示其聪明过人。第六句“长鸣蹴踏塞北雪,矫首振迅江南春”,写病驼的长鸣声,表现了它悲壮苍凉之情。“蹴踏”是践踏的意思。“矫首”是抬头的意思,“矫”有挺拔高昂之意。“矫首振迅江南春”意思是说,它昂首挺胸,奋力振翅,就像振翅飞翔在江南的春天里一样,表现出病驼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七句“只今多病兼衰老”,写病驼如今的身体状况。这两句写病驼现在的体貌特征。第八句“疮皮剥落毛色槁”,写病驼身上的伤痕。这两句写病驼身上的伤痕。第九句“秋沙苜蓿三尺长”。写病驼吃的食物。“秋沙苜蓿”即秋日苜蓿,“秋”是季节,“沙”是指苜蓿,“苜蓿”是草名,“三尺”指的是长度,是说秋季里生长的苜蓿只有三尺长。这几句写病驼的饮食状况。第十句“空向墙头龁枯草”,写病驼吃的食物。“龁”同“嚼”,“墙头”指墙壁,“枯草”是指墙头上的青草,是说病驼只能啃食墙壁上的青草。这几句写病驼的饮食状况。

最后一句“空余悲风叹落花”,写病驼最后的悲哀。这两句写病驼最后的悲哀。

全诗以驼为主体,通过驼的外貌、神态、行动等特征,表现了病驼的悲壮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