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雷惊蛰,黄云接地阴。
冰衔丹水细,山拥武关深。
濡沫思灵沼,伤弓失邓林。
通途施陷阱,之子独何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鉴赏作品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诗歌主要内容,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句加以分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十月雷惊蛰,黄云接地阴。”首联点出“阻隆”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蛰”,是“冬眠”的意思;“地阴”,指阴气笼罩大地。这两句写诗人在阻隆曲寨,时值初春时节,蛰虫冬眠刚过,大地回春,但阴云密布,不见阳光,显得阴沉压抑。
颔联“冰衔丹水细,山拥武关深”,描绘了阻隆曲寨的山水风光。“冰衔”,用“衔”字,形容冰像含着东西那样紧紧贴在水面上;“丹水”指红色的河水,这里指代阻隆曲寨的一条河流。“细”,指水流小,不湍急。“山拥”,即“山环抱”;“武关”,地名,位于河南省新安县西北,黄河之滨。这两句描写了阻隆曲寨的自然风光:河水细流如细丝,环绕着群山。
颈联“濡沫思灵沼,伤弓失邓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濡沫”,沾湿了嘴唇、舌头等。“思灵沼”,指怀念故乡的池塘或水塘。“伤弓”,比喻失望而伤心。“失邓林”,意谓失去了往日的荣耀。这两句写诗人因不能回乡而感到悲伤失望。
尾联“通途施陷阱,之子独何心”,抒发了诗人的感慨。“通途”,喻大路。这一句写诗人认为阻隆曲寨虽然道路险恶,但却是通往家乡的路,诗人为何还要独自愁闷呢?这两句是反问的语气,表明诗人不愿归去,而是愿意留在这里。
【答案】
译文:
十月间,雷声惊醒了蛰居的冬虫,乌云遮天蔽日,大地一片昏暗。河面上,冰凌似衔着红水缓缓流动,群山环绕着武关,峰峦重叠,十分幽深。想到家乡的池塘水边,自己曾经沾湿了嘴唇、舌头等,如今却只能在梦中思念它,心中不免伤感失落;想起昔日的辉煌,如今已不再,不禁伤心难过。阻隆曲寨虽然道路艰险,但那是通向家乡的路啊!可是自己为何还独自愁闷呢?
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冬,当时作者客居阻隆曲寨。诗人通过描绘阻隆曲寨的山川风物及所见所闻,抒写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一联“十月雷惊蛰,黄云接地阴。”点明时间,写出了阻隆曲寨初春时节的气象特征。“蛰”,是指冬眠的动物,这里指冬眠刚刚过去的动物。“雷惊蛰”暗示了春天的到来,万物开始复苏。“黄云”,指的是黄色的云朵。“阴”,是指天空被云遮住了。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景象,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第二联“冰衔丹水细,山拥武关深。”进一步描绘了阻隆曲寨的山水风光。“冰衔”,用“衔”字,形容冰像含着东西那样紧紧贴在水面上;“丹水”指红色的河水。“细”,指水流小,不湍急。“山”,指山峰,也可以说是山脉。“关”是指关口、隘口,此处特指武关。这两句诗描绘了阻隆曲寨的自然风光:河水细流如细丝,环绕着群山。
第三联“濡沫思灵沼,伤弓失邓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濡沫”,沾湿了嘴唇、舌头等。“思灵沼”,指怀念故乡的池塘或水塘。“伤弓”,比喻失望而伤心。“失邓林”,意谓失去了往日的荣耀。这两句写诗人因不能回乡而感到悲伤失望。
第四联“通途施陷阱,之子独何心。”抒发了诗人的感慨。“通途”,喻大路。这一句写诗人认为阻隆曲寨虽然道路险恶,但却是通往家乡的路,诗人为何还要独自愁闷呢?这两句是反问的语气,表明诗人不愿归去,而是愿意留在这里。
整首诗通过描绘阻隆曲寨的山川风物及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不愿离去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