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收中夏,元臣有武功。
建邦开土宇,为位冠君公。
奕世王章在,诸孙相业隆。
春秋周正月,礼乐鲁新宫。
鹿币金遗酎,熊侯算失中。
河山仍铁契,宝玉右雕弓。
投笔邹枚秀,扬旌芮绾雄。
塞云依碣石,冻雨洒辽东。
戎器櫜藏尽,贤书奏纳同。
大夫劳𥊍御,惇史采民风。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把握诗歌内容,从诗中找出可以表现诗人感情的词(句)或意象,最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题干:送国王多尔济之辽东

太祖收中夏,元臣有武功。

建邦开土宇,为位冠君公。

奕世王章在,诸孙相业隆。

春秋周正月,礼乐鲁新宫。

鹿币金遗酎,熊侯算失中。

河山仍铁契,宝玉右雕弓。

投笔邹枚秀,扬旌芮绾雄。

塞云依碣石,冻雨洒辽东。

戎器櫜藏尽,贤书奏纳同。

大夫劳𥊍御,惇史采民风。

译文:

始祖朱元璋收复了中原,元朝的大臣们也有战功。

建立国家,开拓疆土,为君主的地位是第一人。

世代承袭王位的子孙都显贵,他们的业绩都很辉煌。

春天到了,农历正月,礼乐之音来自鲁国的新宫。

用鹿皮做的钱和美酒作为礼物赠送给邻国,熊侯的黄金失去了光彩。

铁制的文件仍然像铁契一样牢固,精美的宝玉装饰着弓箭。

放弃笔头去学习邹、枚的文采,扬起旗帜去征服芮、绾二地的强敌。

塞上的云彩依偎着碣石山,冬天的寒流洒向辽东大地。

兵器收藏得一干二净,贤人的奏章一起呈献皇帝。

大夫们辛苦驾车驾驭,淳厚的史官采集民间的风尚。

赏析:

全诗写于至正十一年春,当时太祖朱元璋已平定天下,但高丽王王氏却拒不归降,于是派使者送国王王多尔济前往辽东,以观动静,并希望他能劝降。作者借送别之作,抒写了对高丽王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第一首,写高丽王王多尔济奉使辽东,太祖命使者为之饯行。“太祖”指朱元璋,即明太祖。他平定中原之后,又南攻江南,北讨漠北,统一全国。这时元朝已灭亡,朱元璋正想恢复中华的统一大业。第二首起句就写王多尔济奉使辽东。“太祖”指朱元璋,即明太祖。他平定中原之后,又南攻江南,北讨漠北,统一全国。这时元朝已灭亡,朱元璋正想恢复中华的统一大业。此诗是洪武二年(1369)二月,明军攻克元大都后所作。

此诗前七首写高丽王王多尔济奉使辽东的情景,中间两首写高丽王王多尔济在辽东的表现,最后一首写高丽王王多尔济被扣留,明朝对其优待的情况。

第一首写高丽王王多尔济奉使辽东。这两句点出使事,以下都是叙写王多尔济的来意及朱元璋对他的看法。第三四两句,写王多尔济的来意及朱元璋对他的看法。第四五两句,写王多尔济的来意及朱元璋对他的看法。第六七句写王多尔济的来意及朱元璋对他的看法。第八九十句分别写高丽王的来意及朱元璋对他的态度及待遇。最后一句写高丽王多尔济被扣留后明朝对其优待的情况。

此诗前八首是叙事,后一首是议论。

第一首写高丽王王多尔济奉使辽东。这是开头部分。

第二首写高丽王王多尔济到达辽东后的表现及其影响。“王”字表明他是奉命前来的;“王”字也表明他是奉命前来的。这里既表明他是受命前来的,又表明他的行动是成功的,因此受到朱元璋的称赞。

第三四两句是说高丽王到辽东后,与当地的官吏百姓交往密切,没有表现出傲慢的态度,也没有显示出轻视中国的行为。这是说高丽王王多尔济在辽东的表现。

第五六两句是说高丽王王多尔济在辽东的所作所为,都符合朱元璋的要求。这里既表明他对朱元璋的要求都做到了,又表明他对朱元璋的要求都做到了。这两句既是对高丽王王多尔济的赞扬,也是对他行为的肯定。

第七八句写高丽王的来意及朱元璋对他的态度及待遇。第九○句写高丽王多尔济被扣留后明朝对其优待的情况。这两句是对高丽王的评价,也是对朱元璋处理高丽王事件的态度的评价。

这首诗前八首是叙事,最后一句是议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