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谈玄屡款扉,平生我亦悟毗尼。
天台道在毗陵记,庐阜神交惠远师。
度岭白云飞锡处,散花清昼说经时。
西南峰下龙泓路,曾记山房旧赋诗。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苏轼,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描绘了普福讲寺住持无公的日常生活和修行过程。
首句“净土谈玄屡款扉”,表达了无公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净土宗是一种强调内心清净、远离污染的佛教流派,无公通过多次拜访寺庙的门扉(象征其求知和修行的决心),表明他对佛教理论的不断追求。
第二句“平生我亦悟毗尼”,指的是无公对自己修行的理解,即在一生中领悟到毗尼(梵语中的“律”)。毗尼是佛教戒律的总称,它规定了佛教徒应该如何遵守的行为规范。无公通过实践和研究,达到了对毗尼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第三句“天台道在毗陵记”,描述了无公对于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和传承。天台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现象来理解佛法。毗陵是指现在的江苏镇江地区,无公在这里写下了天台道的记录,展现了他对这一流派的深入研究。
第四句“庐阜神交惠远师”,提到了无公与惠远法师的交往。惠远法师是唐代的一位著名僧人,他的修行和教诲对无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句诗表明无公在修行过程中,与惠远法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从他的教导中获得了宝贵的启示。
第五句“度岭白云飞锡处”,“度岭”指越过山岭,而“白云”则象征着宁静与超脱。这句诗描述了无公在山中修行的情景,他像云一样在山间自由地飞翔,寻找着心灵的平静。
第六句“散花清昼说经时”,“散花”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种仪式,通常在清晨进行,用以净化环境。“说经”则是佛教僧侣讲解教义的活动。这句诗描绘了无公在清晨进行诵经讲道的场景,体现了他虔诚的修行态度。
第七句“西南峰下龙泓路”,“西南峰”指的是某个地方的山峰,而“龙泓路”则暗示了这个地方的美丽与神秘。这句诗表达了无公对这个地方的热爱,以及他在此地修行的感受。
最后一句“曾记山房旧赋诗”,“山房”指的是无公曾经居住的地方,可能是在某个寺庙里。这句诗回忆了无公以前在这个地方创作的诗歌,展现了他丰富的文学才能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无公的生活和修行过程的描绘,展示了他深厚的佛学修养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无公以净土宗为指导,深入学习毗尼,并通过对天台教派的研究和实践,达到了心灵的解脱。他的修行之旅充满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佛法的虔诚追求,最终使他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限制,达到精神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