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逢溪上友,因造竹间亭。
路径通幽寂,烟云入杳冥。
坐来清客思,题处有僧名。
最喜安巢凤,朝朝刷锦翎。

【解析】

本诗为题咏竹亭,诗人通过写与溪上友人偶遇、造亭、修路、入坐、题诗等情景,表现了竹间亭的幽寂和清客的闲适。

第一句“偶逢溪上友”,是说作者在溪边偶然遇到了一位朋友,这是全篇诗的起兴之笔。“溪上友”指的是隐居在溪边的隐士。“友”字表明作者对这位隐士的敬重之情。“偶逢”二字则表明这是偶然相逢,并非刻意为之。

第二句“因造竹间亭”,是说由于偶然遇到那位溪上的朋友,于是便造了一个竹间亭。这里用了一个“因”字,说明造亭的原因。“竹间亭”是诗人特意为这位隐士建的。

第三句“路径通幽寂”,是说通往竹间亭的小路上,通向一片幽深寂静的境界。“幽寂”二字点明了竹间亭所处的环境特点。

第四句“烟云入杳冥”,是说从竹间亭望去,只见烟云缭绕,飘渺无际,进入杳冥的境界。“烟云”二字点明了竹间亭周围的景色。“杳冥”二字表明了景物的深远幽暗。

第五句“坐来清客思”,“清客”即指隐士,这一句说的是:坐在这里,我产生了一种清静闲适的感觉。“清客”二字表明了作者的心情。“思”字表明了作者的内心活动。这四字概括性地写出了作者在竹间亭中的心境感受。

第六句“题处有僧名”,“题处”指的是题写的竹间亭匾。“僧名”指的是题写匾额的僧人。这一句说的是:竹间亭上的匾额上写着僧人的名字。这里用了一个“有”字,表现出了匾额的珍贵。

第七句“最喜安巢凤,朝朝刷锦翎”,是说最喜爱栖息在竹间亭上的安巢凤,每天早晨都要梳理自己的羽毛,好像要给美丽的羽翎涂上一层鲜艳的色彩一样。“安巢凤”指的是栖息在竹间亭的隐士。“刷”字表明了隐士的勤勉。“锦翎”指的是羽毛绚丽多彩。

第八句“朝朝”二字表明隐士每日都要到竹间亭来,“刷”字表明他的勤奋刻苦,“锦翎”指的是羽毛绚丽多彩。

第九句“最喜安巢凤”,是说最喜欢安巢于竹间亭的安巢凤,它每日清晨都在竹林中飞来飞去,仿佛是在给这片竹林增添美丽的景象。

第十句“朝朝刷锦翎”,意思是说安巢凤每日早晨都要飞来飞去,给竹林增添美丽的景象。

【赏析】

《题张行之竹间亭》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此诗是一首题画诗,描写了作者在溪边偶遇一位名叫张行的友人后,为他建造竹间亭,并题写了亭匾的故事。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优美清新,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首联写偶逢溪上友而造竹间亭,以“溪上”、“偶逢”两词,点出地点,交代缘起,又以“因”字领起下文,引出造亭之事。“因”字,表明造亭的原因不是出自本人意愿,而是因偶然相遇而生出的情意。“造”“因”两字一前一后,一实一虚,一因一果,相互映衬,使诗意更加含蓄隽永。同时,“因”字也暗示了诗人对这位隐士的敬重之情。

颔联写竹间亭的幽寂之美,由景入情,由外及内。诗人以“通幽”二字点出竹间亭的特点,既突出了亭子的幽深僻静,又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接着以“烟云入杳冥”收束上句,进一步烘托出竹间亭的空明宁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颈联写坐来清客思,题处有僧名,点出了竹间亭主人的身份。“清客”一词不仅揭示了隐士的身份,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他淡泊名利、清高脱俗性格的倾慕之情。“清客”二字,不仅表明了隐士的身份,而且透露出他对隐士生活的喜爱之情。而“有僧名”则是对竹间亭匾额的具体介绍,同时也点明了竹间亭主人是一位僧人。

尾联写最喜安巢凤,朝朝刷锦翎,以“最喜”一词点出竹间亭主人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他生活情趣的喜爱和欣赏之情。尾联两句通过对安巢凤的描绘,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隐士的生活情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其生活情趣的喜爱和欣赏之情。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竹间亭的幽静美景,并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