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雀依丛篁,鲦鲿在渊水。
飞潜各自适,所贵在知止。
微物尚知止,况人为物灵。
勖君止于善,庶以善自名。
【注释】
- 知止轩:谢伯安的居处名。
- 鸟雀依丛篁:鸟儿在竹林中栖息,依偎在竹子丛中。
- 鲦鲿(zhāo mǐ)在渊水:鲦鱼和鲫鱼生活在深渊里。
- 飞潜:指动物飞翔或潜入水中。
- 所贵:值得珍视的。
- 适:适宜、得当。
- 微物尚知止,况人为物灵:细微的事物尚且知道适可而止,何况人呢?
- 勖(xù):勉励、鼓励。
- 善:好的、正确的行为。
- 庶以善自名:希望以此善行来使自己出名。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劝勉朋友谢伯安要“知止”,不要贪得无厌。诗中通过写自然界的物类,来喻指人的本性。全篇采用比喻手法,用“鸟雀”与“鲦鲿”比作人类,以“微物”比作“人”,说明人应该像它们一样知道适可而止,不可贪得无厌。
前四句写自然景物,后四句写对友人的劝勉。开头两句写景,点明题旨;后两句写议论,指出“所贵”。
第一句中的“知止”,就是懂得适可而止。这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也是为人处事的一种准则。古人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语出《礼记·大学》)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语出《老子》)这两句话都强调了适可而止的重要性。因此,作者在此处首先提出“知止”的观点,作为全诗的中心论点,并由此展开论证,最后以“庶以善自名”收结,表明了“知止”的意义。
第二句中的“所贵”,就是值得重视的。这里所说的“所贵”,是指“所贵在知止”,即“知止”的价值。作者从“微物尚知止”这一事实出发,进一步推论说:“况人为物灵?”意思是说,就连细微事物尚且知道适可而止,何况人是万物之灵呢?这就把“知止”的意义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四两句是对前面观点的进一步发挥。其中第三句是说飞潜之物各有其适应之处,各有其得当的限度,只有适可而止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第四句则是说,人更应该如此。因为“人者,物之一也”,所以人也应遵循飞潜之物的规律,做到“所贵在知止”。这样,人才能保持自身的和谐与稳定。同时,也只有做到了“所贵在知止”,人才能以其良好的品行而著称。
这首七言律诗,运用比喻手法,从自然现象入手,引申到人类社会,阐述了“知止”的道理及其价值。全诗语言简练,含义深刻,耐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