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雀依丛篁,鲦鲿在渊水。
飞潜各自适,所贵在知止。
微物尚知止,况人为物灵。
勖君止于善,庶以善自名。

【注释】

  1. 知止轩:谢伯安的居处名。
  2. 鸟雀依丛篁:鸟儿在竹林中栖息,依偎在竹子丛中。
  3. 鲦鲿(zhāo mǐ)在渊水:鲦鱼和鲫鱼生活在深渊里。
  4. 飞潜:指动物飞翔或潜入水中。
  5. 所贵:值得珍视的。
  6. 适:适宜、得当。
  7. 微物尚知止,况人为物灵:细微的事物尚且知道适可而止,何况人呢?
  8. 勖(xù):勉励、鼓励。
  9. 善:好的、正确的行为。
  10. 庶以善自名:希望以此善行来使自己出名。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劝勉朋友谢伯安要“知止”,不要贪得无厌。诗中通过写自然界的物类,来喻指人的本性。全篇采用比喻手法,用“鸟雀”与“鲦鲿”比作人类,以“微物”比作“人”,说明人应该像它们一样知道适可而止,不可贪得无厌。
    前四句写自然景物,后四句写对友人的劝勉。开头两句写景,点明题旨;后两句写议论,指出“所贵”。
    第一句中的“知止”,就是懂得适可而止。这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也是为人处事的一种准则。古人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语出《礼记·大学》)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语出《老子》)这两句话都强调了适可而止的重要性。因此,作者在此处首先提出“知止”的观点,作为全诗的中心论点,并由此展开论证,最后以“庶以善自名”收结,表明了“知止”的意义。
    第二句中的“所贵”,就是值得重视的。这里所说的“所贵”,是指“所贵在知止”,即“知止”的价值。作者从“微物尚知止”这一事实出发,进一步推论说:“况人为物灵?”意思是说,就连细微事物尚且知道适可而止,何况人是万物之灵呢?这就把“知止”的意义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四两句是对前面观点的进一步发挥。其中第三句是说飞潜之物各有其适应之处,各有其得当的限度,只有适可而止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第四句则是说,人更应该如此。因为“人者,物之一也”,所以人也应遵循飞潜之物的规律,做到“所贵在知止”。这样,人才能保持自身的和谐与稳定。同时,也只有做到了“所贵在知止”,人才能以其良好的品行而著称。
    这首七言律诗,运用比喻手法,从自然现象入手,引申到人类社会,阐述了“知止”的道理及其价值。全诗语言简练,含义深刻,耐人玩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