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高入帝青寒,策马东归不厌看。
一变便兴周礼乐,两生那识汉衣冠?
雨休树下碑仍在,云起封中玉未刊。
更上灵光殿基望,冥冥鸿鹄有修翰。
《送乐鼎仪归东平》
岱宗高入帝青寒,策马东归不厌看。
一变便兴周礼乐,两生那识汉衣冠?
雨休树下碑仍在,云起封中玉未刊。
更上灵光殿基望,冥冥鸿鹄有修翰。
注释:
岱宗:泰山的美称,古人以泰山为五岳之首,所以尊称为“岱宗”。帝青:指天空的颜色。
策马:骑着马。归:回去。不厌看:不嫌烦琐。
一变:这里指乐鼎仪的变化。便:就。兴:产生。周礼:指周代的礼乐制度。汉衣冠:指汉代的服饰。两生:两个朝代的人。
雨休:下雨。碑:碑刻。还在:仍然保留着。
云起:云雾缭绕。封中:山名,在今山东曲阜附近。玉未刊:玉器没有雕琢。刊:雕琢。
更上:再次登上。灵光殿基:灵光殿旧址,位于今山东曲阜县西南。冥冥:模糊不清的意思。鸿鹄:大雁。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写给好友乐官仪的。乐官仪是一位博学多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的学识和才华让李白非常佩服,因此李白决定亲自送他回东平(今山东东平)。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首联“岱宗高入帝青寒,策马东归不厌看。”描绘了泰山的高峻以及诗人骑马回东平的情景。这里的岱宗指的是泰山,它高耸入云,气势磅礴,仿佛直通天际。诗人骑着马回东平,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他欣赏着沿途的风景,不时停下来驻足观看。
颔联“一变便兴周礼乐,两生那识汉衣冠?”表达了对乐官仪变化的赞美。乐官仪的变化就像周代的礼乐制度一样,令人赞叹不已。然而,对于汉衣冠这样的古代文明,人们却往往缺乏了解和认识。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颈联“雨休树下碑仍在,云起封中玉未刊。”描绘了泰山上的古迹。虽然雨停,但树下的石碑依然屹立在那里;虽然云起,但山上的玉器却还未雕琢完成。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泰山的自然景观,同时也体现了乐官仪的才华与成就。
尾联“更上灵光殿基望,冥冥鸿鹄有修翰。”表达了诗人对乐官仪的期望与祝福。他希望乐官仪能够继续发扬光大自己的才华,成为一名杰出的人物。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像鸿鹄一样拥有高远的志向和卓越的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整首诗通过对泰山的描绘和对乐官仪的赞美,展现了诗人豪放洒脱的性格和对友人深厚的友谊。同时,诗中的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