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锡老师七十八,眼如点漆眉如雪。
分明画出须菩提,坐听孤猿吟落月。
深山古寺天正寒,叶深一尺堆床前。
地炉烧火帘不卷,袈娑黑似垆中烟。
客来只恐放烟出,争奈山林藏未密。
喧喧道价满江湖,负笈挑囊固非一。
千里东归频寄声,乃翁终似有乡情。
目连鹙子神通妙,何必区区圆相成。

【注】

七十八:年龄78岁。

点漆、眉如雪:形容人的眼睛明亮,眉毛像积雪一样白。

须菩提:佛教语,指觉悟者。

孤猿吟落月:形容夜晚寂静的景象。

叶深一尺堆床前:形容秋天树上的叶子已经落下,堆满了床前的地面。

地炉:一种用土坯砌成的火盆。

袈娑:僧人的一种姿态。

负笈挑囊:背着书箱和包袱,表示远行或游历。

目连鹙子神通妙:意思是目连救母的故事非常神奇。

区区圆相成:意思是佛教中的“圆相”,是指圆满无缺的形象。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的赠诗。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朋友是一位年过古稀的高僧。诗中描绘了高僧的外貌,以及他在深山古寺中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高僧的敬仰之情。

第一句:“杖锡老师七十八,眼如点漆眉如雪。”描述了高僧的年龄和外貌,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

第二句:“分明画出须菩提,坐听孤猿吟落月。”描绘了高僧的神态和动作,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第三句:“深山古寺天正寒,叶深一尺堆床前。”进一步描绘了高僧在深山古寺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四句:“地炉烧火帘不卷,袈娑黑似垆中烟。”描绘了高僧的生活习惯和服饰,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淡然之情。

第五句:“客来只恐放烟出,争奈山林藏未密。”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深的牵挂和担忧。

第六句:“喧喧道价满江湖,负笈挑囊固非一。”描绘了诗人朋友的行踪和行为,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第七句:“千里东归频寄声,乃翁终似有乡情。”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远行的感慨和祝福。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深深的怀念之情和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