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注释】
丁未之岁:丁未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
冬暖无雪:冬天温暖,没有下雪。
五日始霁:五天后才放晴。
风寒冱而不消:寒冷的风冻住了也不解。
至十日犹故在:到十号天气仍然寒冷。
是夜月出:那夜月亮出来。
与雪争烂:和雪花竞相争着洁白。
清彻异尝:清凉透彻与众不同的体验。
遂添衣起:于是加衣服起床。
登溪西小楼:爬上溪西的小楼。
楼临水,下皆虚澄:楼靠近水面,下面都是空旷的水。
又四囿于雪:周围被雪包围。
若涂银:好像涂了一层银白色。
泼汞:像泼洒着银色液体。
腾光照人:腾跃的光芒照耀着人。
骨肉相莹:骨肉互相映照。
月映清波间:月光映照在清澈的水面上。
树影滉弄:树的影子晃动交错。
离离然可爱:非常美丽可爱。
寒浃肌肤:寒冷浸透肌肤。
清入肺腑:清凉沁入肺腑。
倚栏楯上:靠在栏杆上。
仰而茫然:仰头看而茫然。
俯而恍然:俯身看而恍惚。
呀而莫禁:张嘴看却禁不住。
眄而莫收:斜着眼看却收不住。
神与物融:精神与景物融化在一起。
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仿佛上天将我引向太素的故乡。
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大概是上天要将我引向太素的故乡吧。
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大概不可以用文字来描绘,用言辞来表达,来传达给那些不能跟随的人。
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只是想想天下有名山川应该比这大得多啊。
其雪与月当有神矣:那么雪与月亮应该有神灵啊。
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我想带着它们飞到四面八方。
汗漫虽未易平:虽然很难平息内心的烦乱。
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然而衰老的气息衰败萧瑟,有受不了这种寒冷的。
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于是我大声歌唱着走下楼去,夜晚已经过了两更天了。
仍归窗间,兀坐若失:仍旧回到窗前,坐着发呆,好像失去了知觉一样。
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想起平生很少有这样的景象出现。
而健忘日:而经常忘记这一天。
寻改数日:就换了几天,即忘记了这件事。
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然后又很迷惘地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了。
因笔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
【赏析】
《记雪月之观》是一篇描写雪景、月色的佳作,也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诗。文章写景抒情并举,寓情于景中;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文章先写了一个“无雪”的冬夜,接着写“戊申正月之三日”,才“始作,五日始霁”,然后写“风寒冱而不消”。作者运用层层递进的手法,由“无雪”到“始作”、“霁”再到“风寒”、“不消”,把“雪”与“月”写得栩栩如生,令人神往。最后写“汗漫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深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