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今方入定,胜果几时成。
法向无空灭,心因不住生。
湿灰犹示相,稿木可为形。
恍忽莲台上,人天涌化城。

诗句释义与赏析:摄山观无尽禅师入定

  1. 师今方入定
  • 解释:现在的师父正在入定。
  • 赏析:这里描述了一位禅师正在进行冥想或入定的状态,体现了佛教修行的专注和静心。在古代文学中,入定是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精神的集中和内心的平静。
  1. 胜果几时成
  • 解释:究竟什么时候能够成就佛果?
  • 赏析:此句表达了对修行者未来成就佛果的一种疑问和期待,反映了修行者的内心焦虑和对未知未来的探索。
  1. 法向无空灭
  • 解释:佛法中没有所谓的“空灭”(即虚无或消失)。
  • 赏析:这反映了对传统佛教观念的一种反思或批评,可能表明作者认为佛教的某些教义过于强调物质世界的空性,忽视了实际的存在和体验。
  1. 心因不住生
  • 解释:由于心的不停留,所以产生了生。
  • 赏析:这里的“住”指的是停留或停滞,而“心因不住生”意味着心灵的活动不应该停留在某处,否则会导致生命的产生。这是佛教中关于因果律的重要观点之一。
  1. 湿灰犹示相
  • 解释:即使是湿灰,也可以显露出其形状。
  • 赏析:这比喻了即便是最微小的东西也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或形态。湿灰虽不起眼,却能展示其本来的形状,象征事物的本质和内在价值有时隐藏在平凡之中。
  1. 稿木可为形
  • 解释:即使是未雕刻的木头,也可以成为形体。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即使是未经雕琢的原木,也能展现其原始的形状或状态。它提醒人们不要忽视简单自然的事物中隐藏的美好和意义。
  1. 恍忽莲台上,人天涌化城
  • 解释:仿佛置身于莲花的台座上,人世间的众生都像是涌上了化城(天堂或极乐世界)。
  • 赏析:这里的描述充满了宗教色彩和诗意,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境界,其中所有的生命都和谐地共存。这种表述常见于佛教和道教文献中,用以表达修行者对于终极平和与解脱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厚的佛教哲学思想,展示了禅宗修行中的静心、因果、以及宇宙间的联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