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观俯重台,烟波四望开。
霞边千树没,杯底片帆来。
霜月寒相射,云鸿暮转哀。
滔滔大江水,到海几时回。
诗句原文:
杰观俯重台,烟波四望开。
霞边千树没,杯底片帆来。
霜月寒相射,云鸿暮转哀。
滔滔大江水,到海几时回。
注释解释:
- 杰观俯重台, 烟波四望开:形容观音台地势高峻,俯瞰四周景色如画卷展开。
- 霞边千树没, 杯底片帆来:描绘日落时分,晚霞映照在湖面,远处山峦若隐若现的景象,以及水面上漂浮的船帆。
- 霜月寒相射, 云鸿暮转哀:描写夜晚的寒冷与月光照耀下的哀愁景象,云彩如同哀伤的鸿雁,随着天色渐暗而飞旋。
- 滔滔大江水, 到海几时回:表达对无尽长江水流向海洋的感慨,询问何时才能到达大海的尽头。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于慎行的作品,以其精湛的艺术功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图。首句“杰观俯重台,烟波四望开”便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既描绘了观音台的壮观美景,也预示着诗人即将展开的无限遐想。紧接着,“霞边千树没,杯底片帆来”通过色彩的变幻和动静的结合,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动态的画面感。而“霜月寒相射,云鸿暮转哀”则将诗人的思绪引向更为深远的境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哲理的思考。最后一句“滔滔大江水,到海几时回”则将整首诗推向了高潮,引发了对生命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反思。整体而言,此诗不仅艺术性地描绘了观音台的壮丽景色,更深层次地挖掘了人类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感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生活的独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