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春前绾别愁,除函又下殿东头。
书回阊阖千门月,人上芙蓉万里舟。
望断浮云燕市远,歌残白雪楚天秋。
依然法从偏承宠,三十参藩是壮游。
寄送邢侍御子愿晋参楚藩
春前芳草绾离愁,书信传回月下舟
诗作原文与注释
译文解读
赏析
创作背景与影响
一、诗作原文与注释
诗句:芳草春前绾别愁,除函又下殿东头。
注释:芳草春前,即春天到来之前,芳草如丝,象征着离别之情。绾,意为缠绕,此处指芳草似在为即将到来的别离做着铺垫。
翻译:春天来临之际,离愁似乎被这芳草缠绕,一封书信又从殿东头传来。
诗句:书回阊阖千门月,人上芙蓉万里舟。
注释:书回,意为书信返回,阊阖,古代宫门名,此处借指宫廷之门。千门,形容门户众多,暗喻朝廷中的门庭若市。
翻译:信使归来,月光透过阊阖宫门洒满千门,仿佛是万道清辉照耀。
诗句:望断浮云燕市远,歌残白雪楚天秋。
注释:浮云,形容远方的景致飘渺不定。燕市,古地名,位于京城附近,此处用以象征远离故乡的地方。
翻译:遥望那遥远之地,燕市显得格外遥远;歌声渐歇,楚地秋天已至,寒意逼人。
诗句:依然法从偏承宠,三十参藩是壮游。
注释:依然,意味着仍旧如此。法从,遵循法律,此处指按规矩办事。偏承宠,特受宠爱。
翻译:他依旧恪守法律,受到皇上偏爱,三十岁便出任藩镇,这是壮阔的旅行。
二、译文解读
芳草春前绾别愁:春天临近时,离愁如同芳草般缠绕着诗人。这里的“绾”字形象地描绘了离愁如何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样生长蔓延。同时,“芳草”也常用来代指春天,暗示着季节的更迭和时间的流转给人物带来的心情变化。
除函又下殿东头:一封书信从殿东头的宫廷中传递过来,这里使用了“除函”和“殿东头”这样的词汇,传达出信件的送达地点和时间。这种描述增加了场景的生动性和空间感,使人联想到宫廷中的忙碌和紧张气氛。
书回阊阖千门月:信使带着消息归来,月光洒满了千门万户的大都市。这里的“阊阖”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天帝宫阙,用它来形容京城的繁华和热闹。而“千门”则强调了城市的广阔和人口的密集,使得这个场景显得更加宏大和壮观。
望断浮云燕市远:遥望着那遥远之处,燕市变得异常清晰。这里的“望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无法割舍的情感。而“浮云”则增添了一种飘渺不定的感觉,让人联想到远方的不确定和神秘。
歌残白雪楚天秋:歌声渐渐消散,楚地的天空开始变凉。这里的“白雪”可能指的是秋天特有的寒冷天气,或者是一种艺术化的表达,用于形容歌声的凄婉和悲凉。而“楚天秋”则强调了季节的转换和天气的变化,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更加凄凉和感慨。
三、赏析
诗歌情感: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主人公对于离别的深刻感受和对未来的无限期许。他的离愁别绪、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憧憬都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眼里。
诗歌技巧: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的语言富有音乐美和画面感。同时,通过对比(如春天的芳草与离别的忧愁,以及宫廷的繁华与远行的孤独)和排比(如书信的返回与月亮的照耀),使得整首诗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文化价值:这首诗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对于官员的生活和心理有着深刻的描绘。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
四、创作背景与影响
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明代中期,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许多官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影响: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成为了明代文人抒情写怀的典型作品之一,而且也被后来的文学家所学习和借鉴。
《寄送邢侍御子愿晋参楚藩》是于慎行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首充满个人情感色彩的作品。它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这首诗不仅是于慎行个人经历的体现,也是明代文化和社会状况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