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幽居五世传,幸留残石伴遗编。
院藏弥勒依金好,楼望童初想玉贤。
底事会心常独笑,未能排闷且高眠。
吟轩何以酬枯臆,禁得庐峰一匹泉。
【解析】
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查诗歌内容和形式的题目,既考查了对诗歌的诵读、理解能力,也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及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按照题目的要求作答。此题注意抓住诗歌中的主要信息进行分析,如“杂感十首”“杨子幽居五世传”等。
【答案】
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五年(810年)在江州任刺史时所作。前四句是说杨子隐居之地已有五代相传,幸而还留有几块残石,以供后人研究;院中供奉着弥勒佛,依仗金身好;楼阁远眺儿童初长成,想象玉贤。后四句说心中常会心独笑,却因不能排闷而高眠;吟诵轩廊何以酬枯笔,只能禁得起庐峰一泉之水。
【赏析】
全诗抒发了诗人贬居江州时的孤独苦闷之情,表现了诗人在贬谪期间的寂寞心境和对友人的思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第一二句“杂感十首”,点明主题,交代了诗的写作缘由:杨子隐士有五个世代的后代,他们留下了一些遗物,其中还有几块残存的石碑,这些残石可供后人研究和欣赏。“幸”字表明诗人对这一情况感到庆幸。“残石”二字,既是实写,又含有“残篇断简”之意,暗含诗人对自己诗文的感慨。这两句诗写出了杨子隐居之地的古老与荒凉,以及诗人对它的珍爱。
三四句“院藏弥勒依金好,楼望童初想玉贤”是写杨子隐居之地。“院藏弥勒依金好”的意思是说,杨子院中的佛像是金色的,弥勒像庄严可爱。“楼望童初想玉贤”是说从楼上眺望,可以看见孩子们刚刚学步的模样,就像玉人一般美好。“依金好”与“玉贤”都是比喻的说法,用词非常贴切、生动,把弥勒佛的庄严、圣洁和孩子们初学步的美好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杨子隐居之地的古雅与清幽,而且流露出诗人对孩子们的关切之情。
五六句“底事会心独笑”与“未能排闷且高眠”是对前三联的总结。“底事”意为“为什么”,“会心”指内心有所领悟或领会的意思;“独笑”指独自一人发笑的样子。“排闷”指解除心中的郁闷;“高眠”指高枕安眠,即安心睡觉。“独笑”与“高眠”两个词连在一起使用,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郁闷。“底事”一词既表示反问,又表示感叹,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痛苦与无奈。诗人在贬官江州期间感到极度孤独和压抑,于是便产生了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
最后两句“吟轩何以酬枯笔?禁得庐峰一匹泉”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感慨。“吟轩”指的是作者的住所,即“江州司马青衫湿”,在这里借喻自己的居所简陋而贫寒。“酬劳”指报答,这里指诗人对自己的安慰;“枯笔”指没有墨水的笔,用来比喻自己的处境;“庐峰”指庐山,也是诗人所处之地;“匹泉”指一壶泉水。“吟轩何以酬枯笔?”意思是说,我的住所简陋而贫寒,用什么来安慰自己呢?“禁得庐峰一匹泉”一句的意思是说我的住所简陋而贫寒,哪里禁得住庐山泉水的滋润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