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狐倒马紫荆连,此去朝廷路一千。
虎豹向来严锁钥,犬羊今日盛烽烟。
时名受脤当关将,岁德临分破虏年。
愿假精兵渡辽水,莫令疲病久戈鋋。
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四年(755)春,任河西节度使时所作的。当时安禄山起兵叛乱,杜甫从长安出发前往河西,途经飞狐、紫荆关等地,写下此诗。
上句“飞狐倒马紫荆连”,描绘出了一幅战火纷飞的边疆景象。飞狐关、倒马关和紫荆关都是唐朝重要的边陲要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里用“飞”、“倒”、“紫”等字形容战况激烈,形势严峻。
下句“此去朝廷路一千”,则进一步强调了杜甫内心的忧虑和不安。他深知自己身处乱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而朝廷却远在千里之外,难以得到及时的援救。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他倍感孤独和无助。
第三句“虎豹向来严锁钥,犬羊今日盛烽烟”,是对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描写。安禄山以“虎豹”自比,暗指自己的势力强大;而唐朝则被比喻为“犬羊”,形象地表达了唐王朝的衰落和无力回天。这里的“虎豹”、“犬羊”都是古代对动物的贬义词,用来比喻统治者的无能和国家的衰败。
第四句“时名受脤当关将”,则是对杜甫个人命运的感慨。他曾经担任过“时名受脤”的重任,但如今却被迫远离朝廷,成为了一个失意的将领。这句话既表达了他的无奈,也透露出他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
第五句“岁德临分破虏年”,则是对战争结果的预测。他认为今年是唐朝的“破虏”之年,意味着战争将会取得胜利。然而,他也清楚这只是暂时的表面现象,真正的问题还在于内部的问题和腐败。
最后一句“愿假精兵渡辽水,莫令疲病久戈鋋”,则是他对士兵们的期望和祝福。他希望士兵们能够借重精良的武器和兵力渡过辽水,击败叛军。同时,他也提醒士兵们不要因为疲劳和疾病而失去战斗力,要时刻保持警惕和勇敢。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四年春天创作的。当时安禄山已经起兵叛乱,杜甫作为唐朝官员,奉命前往河西处理军事事务。他从长安出发,途径飞狐、紫荆关等地,目睹了战乱带来的惨状和人民的苦难。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战争的担忧、对朝廷的忠诚以及对士兵们的期望和祝福。
整首诗充满了对战争的悲悯之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战火纷飞的边疆景象,表达了对朝廷的忧虑和不安。他还通过对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描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国家的危机。此外,他还对士兵们寄予了厚望,希望他们能够英勇作战,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
这首诗是杜甫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热切期盼。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和问题,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深深的关爱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