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宋文章配两周,盛时诗律亦无俦。
今人未识昆仑派,却笑黄河是浊流。

”`

谈诗二首

前宋文章配两周,盛时诗律亦无俦。

诗句解释

  • “前宋文章”指的是宋朝时期的文学成就。
  • “配两周”意指与《诗经》的韵律相匹配,强调诗歌的音律美。
  • “盛时诗律”则形容宋代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成熟。
  • “无俦”表示无与伦比。

译文

宋朝的文章如同《诗经》,与周代的经典相得益彰,当它繁荣昌盛的时候,其诗歌律法更是无可比拟。

今人未识昆仑派,却笑黄河是浊流。

诗句解释

  • “昆仑派”通常指道家的修炼方法或思想流派。
  • “昆仑”在这里象征高远和神秘。
  • “黄河”则常被视为中国的文明之源,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
  • “浊流”形容黄河泥沙含量丰富,形象地比喻现代文人对传统知识的无知。

译文

现在的人们不理解昆仑派的深邃,却嘲笑黄河是一条浑浊的河流,显示出他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注释: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宋代文学成就的赞美及对现代社会缺乏文化理解与尊重的批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赞扬了宋朝文化的辉煌成就,并尖锐地指出了现代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和轻视。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诗人的文化自信,也反映了他对当前社会态度的失望。通过对“昆仑派”和“黄河”的象征性使用,方孝孺巧妙地传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及其在当代社会的缺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