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伟绝特之观,固无与于人事,然于其废兴,可以知时之治乱焉②。
夫黄鹤楼以壮丽称江、湘间③。
当天下盛时,舟车旌盖之来游,考钟鼓,肆管弦,燕会于其上者,踵相接也④。
元末诸侯之相持,武昌莽为盗区,屠伤杀戮至于鸡犬,求尺木寸垣于颓城败垒间而不可得,天下之乱极矣⑤!
及乎真人既一海内,建亲王镇楚,以其地为国都,旄头属车往来乎其上者,四时不绝⑥。
盛世之美,殆将稍稍复睹。
余恨不获见之。
而是貌其状甚悉,云涛烟树,咫尺千里,夏口、汉阳,苍苍如目睫⑦。
展卷而卧阅之,恍然如乘扁舟出入洞庭、彭蠡之上,而与李白、崔颢辈同游也。
今四方日就治平,而江、湘尤予所愿游者。
他日苟或一登,为之赋咏,以追踪于古之作者,或者其始诸此乎!
【注释】
①《书黄鹤楼卷后》是一首题黄鹤楼而作的诗,作者为唐代诗人崔颢。
②奇伟绝特之观固无与于人事,然于其废兴,可以知时之治乱焉:奇伟绝特的景象固然不会对人们有什么影响,然而从它的兴衰废败中却可以看出时代的好坏。
③夫黄鹤楼以壮丽称江、湘间:黄鹤楼以雄伟壮丽著称于长江和湘江之间。
④元末诸侯之相持,武昌莽为盗区,屠伤杀戮至于鸡犬,求尺木寸垣于颓城败垒间而不可得,天下之乱极矣:元末,各地诸侯互相争斗,武昌成了一片盗匪横行的地方,屠杀和杀戮达到了鸡犬不宁的地步,连残破不堪的城墙也找不到一点完整的木料和墙壁。
⑤及乎真人既一海内,建亲王镇楚,以其地为国都,旄头属车往来乎其上者,四时不绝:等到真正的圣人治理好天下,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王国,派亲王镇守楚国,把这里作为国都。皇帝的旌旗在黄鹤楼的楼上来往,四季不断。
⑥盛世之美,殆将稍稍复睹: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象,大概将要重新见到了。
⑦夏口、汉阳,苍苍如目睫:夏季的关口、汉水的渡口,郁郁葱葱,宛如眼睛的睫毛。
【赏析】
《书黄鹤楼卷后》,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五律。崔颢(约704—约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13年)进士。《唐才子传》说他“少倜傥,喜读书属文”,年轻时很有志气,又好读书作文。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来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两人相见甚欢,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白离开江夏时,崔颢写诗送行,并写下了《黄鹤楼》。崔颢此诗即咏黄鹤楼之作。全诗先叙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及历代兴废,再写自己所见之景;最后抒发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重游黄鹤楼,并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登楼赋诗。此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清新自然。
首联总揽全文。开头一句点明黄鹤楼的壮丽景观,它雄奇伟岸,冠绝古今,所以后人常借楼来象征高远的境界或伟大的事业。第二句说明黄鹤楼虽然壮丽绝伦,但它的兴废更替,却可以反映时代的治乱状况。
第三联进一步展开议论。黄鹤楼之所以名扬天下,是因为它的建筑非常雄伟壮观。当年,当天下兴盛之时,舟船车马络绎不停,官员们纷纷来到黄鹤楼游览,欣赏那宏伟的建筑,吟诵美妙的诗句,举行盛大的宴会,使黄鹤楼热闹非凡,成为当时文人墨客竞相赞美的对象。
第四联转入现实。元末时期,群雄割据,混战不已,使得黄鹤楼一带成为盗贼横行的地区。他们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弄得当地鸡犬不留,民不聊生。
结尾二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如今天下已经安定,四方日趋于安宁,长江和湘江一带更是我乐于游览的地方。将来有机会登上黄鹤楼,我一定要写诗歌颂它,向古人学习,或者我的诗也可以从这里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