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别鸳鸯湖,湖流泪不竭。
去住无两心,水天有双月。
注释:
在中秋的夜晚,我和爱人在鸳湖边告别。
泪水洒满了鸳鸯湖,湖水因此哭泣不已。
我们虽然去留两心不同,但湖面上却有双明月相伴。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诗人在中秋之夜与爱人在鸳湖边告别,湖水因他们的离去而哭泣不已。尽管他们去留两心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依然如湖面的双月般明亮而坚定。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情厚意,让人感受到离别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泣别鸳鸯湖,湖流泪不竭。
去住无两心,水天有双月。
注释:
在中秋的夜晚,我和爱人在鸳湖边告别。
泪水洒满了鸳鸯湖,湖水因此哭泣不已。
我们虽然去留两心不同,但湖面上却有双明月相伴。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诗人在中秋之夜与爱人在鸳湖边告别,湖水因他们的离去而哭泣不已。尽管他们去留两心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依然如湖面的双月般明亮而坚定。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情厚意,让人感受到离别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转径白云近:描述山路蜿蜒,周围是如云的白雾,给人以宁静和神秘的感觉。 2. 回风清磬残:风吹过山谷,发出的声音如同清亮的磬声,但已经有些微弱,给人一种悠远而空灵的感受。 3. 霜花欺客眼:山中的霜花在光线照耀下,仿佛能欺骗人的双眼,让人感觉更加寒冷。 4. 江雁怯秋翰:秋天到来,大雁开始迁徙,它们因害怕冷风而不敢展翅,体现了自然界中生物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性。 5.
注释: 夏和友人见赠并谢兰膏名酒二首其一:夏天到了,我独自醒来,感叹人生短暂。 睡起独怜人,吟诗感叹频:我独自醒来,感到孤单和寂寞。 蚕眠知入夏,溪涨觉馀春:我知道夏天已经到来,溪水上涨,春天也过去了。 搔首惭膏沐,停觞忆饮醇:我感到惭愧,因为我没有洗头、梳头,也没有品尝美酒。 蒹葭馀一水,何处问通津:我只有一条小河,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夏日和友人见面时写的两首诗中的一首
秋日泛舟怀友 临风思永夕,极目感深秋。 月落应同照,溪阴故独流。 鸟啼清露下,雁过薄寒收。 衰草犹如岸,空依此夜舟。 译文: 在秋日的夜晚,我独自泛舟而行,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我看着远方,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和深深的哀愁。月亮落下了,它应该与其他人一样被照亮,但我却感到它独自流淌在溪水中。鸟儿的啼叫声在清晨的露水中传来,大雁飞过,带着寒冷的空气。衰败的草地就像河岸一样延伸着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作者观点的把握。首先要读懂全诗,理解其思想内涵。“渡口”意为“渡口”,指诗人行舟过水之处。“一水如斯逝,滔滔不便休”,意思是“一河的水像箭那样飞驰,奔腾不息,无法停歇。”“桥分南北岸,树系去来舟。”意思是“桥横跨在两岸之间,是连接南岸北岸的;树木系着过往船只。”这两句写出了河流的宽广和桥梁的作用。“竹粉馋乌啄,花房倦蝶留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秋天的某一天,来到吴门(今江苏苏州)的所见所感。 首联“香残带缓不胜愁,又见萧条一片秋。”起笔点明季节:秋天;时间:一天之中的某个时刻,具体为“过吴门”之时。“香残带缓”是说香已残、带已缓,暗示人已老、身已衰;“不胜愁”说明诗人内心愁苦难抑。“萧条一片秋”,则写出了当时吴门秋日的凄凉景象,也写出了诗人此时内心的悲凉和孤寂,与前一句“又见”相呼应,进一步渲染了凄冷的气氛
【解析】 题:写;遍:遍数;吟:吟诵;流霞:指山间飞瀑的流泉;隔溪悬月:指月亮高悬在对岸;乍听声声笛,还逢泛泛船:形容山中幽静、清幽的环境。 【答案】 译文: 我题遍了碧绿苔痕的诗笺,吟诵了那绿色的水边诗句。山间的流泉穿树而出,明月倒映在溪水中。忽然听到那悠扬的笛声,又看到了泛着微光的小舟在河上行驶。琴声中谁能与我共鸣,山水之间自是相互怜爱! 注释:①碧苔:青色苔藓。②吟残:诗作吟咏完毕。③流霞
【注】 老大:年老。羞颜镜:形容容颜衰老的镜子。多君寄远诗,多:许多,指很多。君:对南方人的称呼。寄远诗:远方寄来的诗。素椷:洁白的信纸,喻书信。艳玉:美玉,这里指书信中的内容如美玉一样纯洁美好。上苑:帝王的园林。折新枝:折取新花枝条。三月孤村雨,三月:农历三月。孤村在水边,雨水落时,容易听到雨声。十年沧海思:沧海:大海,比喻茫茫人世。思:怀念、思念。自来:自从。焚笔砚:烧掉笔和砚台。谢相知
注释: 中春道中送别(节选): 酒香衣袂许追随,何事东风送客悲。 溪遂飞花偏细细,津亭垂柳故丝丝。 征帆人与行云远,失侣心随落日迟。 满目流光君自惜,莫教春色共差池。 译文: 在春天的小路上送别, 你的酒香和衣袖的香气让人想要跟随。 为什么春风会带着离别的悲伤呢? 溪边的飞花总是那么细腻, 津亭旁的垂柳也总是那么柔软。 你的船帆已经驶离,我和你就像飘动的云彩一样远去, 失去了你
月明波上白,风送夜声寒。 数点蒹葭露,浑疑泪眼看。 注释:在明亮的月光下,波面上映出一片皎洁的白色,微风轻轻吹过,带来了夜晚的寒意。几滴露水点缀在芦苇上,让我误以为是泪水凝成。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泊吴江时所见之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月色、风声、露珠以及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凉的画面。诗人以“月明波上白”开篇,便勾勒出一幅清冷孤寂的水墨江南夜景
【注释】 卷帘:把帘子卷起来。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归鸟:归来的鸟儿。落日迟:落日晚,天色晚了。惟怜君去早:只惋惜你离去得早。怜:惋惜。 【赏析】 此诗写女子对远行之人的思念之情。“卷帘”二句,言她看到窗外的景物,而思绪却飞向远方。“不恨”三句,言她不埋怨落日迟迟不肯西下,只是惋惜行人早离家乡而去。全诗以景托情,以景显情,写得委婉细腻。 这是一首怀人的佳作。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怀人的相思之苦
四箴 子孝宽父心,斯言诚为确。 不患父不慈,子贤亲自乐。 父母天地心,大小无厚薄。 大舜日夔夔,瞽瞍亦允若。 夫以义为良,妇以顺为令。 和乐祯祥来,乖戾灾祸应。 举案必齐眉,如宾互相敬。 牝鸡一晨鸣,三纲何由正。 兄须爱其弟,弟必恭其兄。 勿以纤毫利,伤此骨肉情。 周公赋棠棣,田氏感紫荆。 连枝复同气,妇言慎无听。 损友敬而远,益友宜相亲。 所交在贤德,岂论富与贫。 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
【注释】 “去魄”:指月亮。“秋水”:比喻月色,也形容月光清澈如水。“清晖”:指月光。“林影”:指树的影子。“离群”:指孤独。 【赏析】 此诗是写夜宿吴江时所见所感。开头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去魄如秋水”,以秋水喻明月,说明诗人在月下看到月亮的皎洁和明亮。“清晖未破云”,“破”字用得极妙,写出了月光穿透云层照射下来的景象,突出了月光的清亮和美丽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六句为第一段,后两句为第二段。首句“不如归去”是全诗的题旨,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次句点明鹃啼之音,三、四句以杜鹃声的高低来写其声调之哀婉,五、六句用落月、梦绕等比喻手法,将杜鹃的叫声与织女捣药的情景相比拟,写出了杜鹃声的哀愁;最后两句写诗人听鹃声所感,以泣血溅花枝的想象,抒发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
【注释】 ①《书黄鹤楼卷后》是一首题黄鹤楼而作的诗,作者为唐代诗人崔颢。 ②奇伟绝特之观固无与于人事,然于其废兴,可以知时之治乱焉:奇伟绝特的景象固然不会对人们有什么影响,然而从它的兴衰废败中却可以看出时代的好坏。 ③夫黄鹤楼以壮丽称江、湘间:黄鹤楼以雄伟壮丽著称于长江和湘江之间。 ④元末诸侯之相持,武昌莽为盗区,屠伤杀戮至于鸡犬,求尺木寸垣于颓城败垒间而不可得,天下之乱极矣:元末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秋天的某一天,来到吴门(今江苏苏州)的所见所感。 首联“香残带缓不胜愁,又见萧条一片秋。”起笔点明季节:秋天;时间:一天之中的某个时刻,具体为“过吴门”之时。“香残带缓”是说香已残、带已缓,暗示人已老、身已衰;“不胜愁”说明诗人内心愁苦难抑。“萧条一片秋”,则写出了当时吴门秋日的凄凉景象,也写出了诗人此时内心的悲凉和孤寂,与前一句“又见”相呼应,进一步渲染了凄冷的气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读书斋”:读书斋。斋在封建时代是学者读书的场所。 “翼翼高斋,秩秩群经。推辞绎义,必敬必诚。”:翼翼,高峻的样子;秩秩,有条理的意思。推辞、绎义,即解释、研究;敬、诚,即恭敬、诚实。指读书斋要高耸而庄严,整齐而有序,研究经典时一定要恭敬诚实。 “持心惟虚,是受是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