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

【注释】

天降乱离:上天降下战乱。

孰知:谁知晓。

奸臣得计:奸诈的臣子已经得到好处了。

谋国用犹:谋求国家的好处。

忠臣发愤:忠诚的臣子愤怒极了。

血泪交流:满身是血,流着眼泪。

以此殉君:为了君王而献身。

抑:还是。

何求:还有什么要求?

呜呼哀哉:悲痛啊!

庶不我尤:希望不要怪罪我。

【赏析】

此篇是屈原被放逐时所作之绝笔诗。据《史记》载,楚怀王十六年(前301),楚国大将子兰与上官大夫靳尚共谮屈原于楚王,屈原被流放到江南一带。在被押赴流贬途中,他悲愤地写了这首诗。

第一句“天降乱离兮”四字,点明题意,说明诗人被放的缘由,即“天降乱离”。这里的“乱离”,是指政治混乱,社会动荡。“谁知”二字,是诗人对自己遭放的不解和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也是全诗感情发展的转折点。从“孰知其由”到“呜呼哀哉”,作者由愤慨不平,转而沉痛哀悼自己不幸的命运,并发出沉重的叹息。

第二句“奸臣得计兮”四字,是说奸邪小人得到了自己的报应。诗人把这种祸国殃民的奸臣比作得志的人物,表达了对他们的憎恨。“谋国用犹”四字中的“用犹”二字,意思是说他们谋求的是个人的利益。这里诗人用了反语,意思是说这些奸臣谋取的是国家的灭亡和人民的幸福。

第三四句“忠臣发愤兮”两句,写忠臣们为正义事业而肝脑涂地,不惜以身殉国的崇高精神。这两句诗中,诗人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把奸臣的卑鄙行为同忠臣的伟大精神作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强烈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本质。最后两句,“以此殉君兮”二句,诗人以“抑又何求!”表明自己虽然遭受打击、迫害而壮烈牺牲,也决不向恶势力屈服。“呜呼哀哉”四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对祖国前途的殷切希望。最后一句“庶不我尤”的意思是说,希望不要怪罪我。诗人虽然遭受打击,但仍然坚持正义,毫不妥协。

此诗表现了诗人对楚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它通过歌颂爱国者的英雄业绩,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诗人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将奸臣的卑鄙行为和忠臣伟大精神加以鲜明对照,使诗歌的主题思想更加突出,感染力更强。全诗语言简练质朴,感情深沉热烈;结构上首尾照应,一气呵成,具有高度的内在逻辑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