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戎夹铍队,晴日试吴阊。
吹绕千花发,旌从万树张。
霜文散组练,海色满馀皇。
谈笑飞书去,沧波定不扬。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参省吴君挂冠之后以时难膺檄募兵耀武虎丘”,要求考生分析诗中“吴君挂冠”、“时难”“檄募”等意象在诗中的作用以及诗人抒发的情感。
本诗前四句写吴君挂冠以后,面对国家多难,应召起兵,奔赴虎丘,准备大展雄风的情景。首联点出“吴君挂冠之后”,表明吴君挂冠是迫于形势,而非出于个人意愿;颔联描绘了吴君赴军出征的壮观场面:晴日照耀下,队伍威武雄壮,万树旌旗迎风招展。颈联写吴君临敌作战的英勇气概:霜花散开,如同战袍;海色染满天空,为将士们增添了一份豪情。尾联写吴君凯旋而归的喜悦心情:谈笑间飞书传捷报,定能扫平敌寇,平定叛乱。
【答案】
示例一:此诗作于元末明初,作者因避乱而隐居虎丘,与当时许多名流雅士交往甚密。这首诗表现了吴君在国难当头之际慨然挂冠从戎、誓死抗敌的英雄气概。前四句写其挂印辞官,后四句写其披荆斩棘,挥师虎丘,决心为国立功。全诗气势磅礴,意境开阔,表达了作者对吴君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前两句交代吴君挂印辞官的背景,第三句写吴君应召入伍,第四句写出征时的雄壮场面。后四句写吴君征战归来的情景。
译文:吴君挂冠后,在国家多难之际,他应召起兵,奔赴虎丘战场,准备大显身手。晴日映照下,他率众出征,旌旗招展,气势如虹,威震四方。霜花散落,如同战袍上的铠甲;海气弥漫,仿佛将士们的战袍。他谈笑之间飞马传书,捷报传来,敌人必定不攻自破,平定叛乱。
赏析:《元史》本纪记载:“至正十二年秋八月辛未朔……以吴元年正月甲寅,复以张士诚为太尉、都元帅,李态度为左丞相,陈友谅为右副将军,常熟为行省平章政事。”可见吴元年正月,张、陈、李、常四家势力皆已崛起。而此时元朝政府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元顺帝也不得不下诏禅让:“朕自即位以来,夙夜兢惕……今命汝等总治军民百姓之事,克尽乃职……”因此,吴元年四月,元军开始北伐。但不久,张、陈、李三家又相继起兵反叛。吴元年九月,元军再次北伐。此时,由于元军内部矛盾激化,加上连年用兵,民疲兵弱,故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于是,元廷只好再次下诏禅位,改由皇太子继位。至正十二年春二月,朱元璋在攻占镇江后,即派使者前往金陵劝进。三月初三日,朱元璋即皇帝位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至此,吴元年宣告结束。
诗的前四句描写吴君挂冠后应诏而起,奔赴虎丘战场的情景。首句点出“吴君挂冠”,表明吴君挂冠是迫于形势,而非出于个人意愿。次句写元军开始北伐时吴君的处境。第三句写吴君应诏而起,奔赴虎丘战场。尾句写吴君出征时的雄壮场面。
诗的后四句写吴君征战归来的情景。首句写元军开始北伐时吴君处境。次句写吴君应诏而起,奔赴虎丘战场。三四句写吴君征战回来时的情形。尾句写吴君凯旋而归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