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谓吹篪侣,弥甘在涧穷。
浊醪玄夜隔,高枕白云同。
处士逃何点,通家识孔融。
只应池草助,内史句逾工。

我们来理解这首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由李二丈给事所写,他以诗谢不赴看菊之约而走笔倚和。接下来我们对每一联进行逐句释义并附上必要的注释。

  • 不谓吹篪侣,弥甘在涧穷。(“不谓”意为没有想到,“弥甘”指更加甘甜)

  • “不谓”表示出乎意料,没有预料到会如此。

  • “吹篪”是一种乐器,常用来比喻清高的文人或雅士。

  • “侣”在这里指的是同伴或朋友。

  • “弥甘在涧穷”意味着尽管处境艰难,但仍能保持清高的品质。

  • 浊醪玄夜隔,高枕白云同。(“浊醪”是指浊酒,通常用于形容生活简朴。

  • “浊醪”指浊酒,这里用来象征生活的艰辛或简朴。

  • “玄夜”指深夜。

  • “隔”在这里是分开的意思。

  • “高枕白云同”意指在高枕无忧的环境中与白云为伴。

  • 处士逃何点,通家识孔融。(“处士”即隐士或退隐的文人。

  • “处士”是指那些选择隐居生活的人。

  • “通家”指的是世代交好、关系密切的家庭。

  • “识孔融”表明了对孔融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境界,以及对于高尚人格的尊崇。

  • 只应池草助,内史句逾工。(“池草”指的是池塘边的青草。

  • “只”在此用作语气词,相当于“只有”。

  • “只应”表示只是如此而已。

  • “池草”在这里可能是比喻,象征着简朴无华的生活态度。

  • “内史”通常指古代官名,这里可能是指某位著名的文人或学者。

  • “句逾工”意味着言辞超过平常,更见匠心。

  • 这个句子强调了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言辞精炼,胜过常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文人在深秋之夜的心境,展示了诗人对于生活态度的思考和追求。诗中通过对“吹篪”、“浊醪”、“高枕”、“处士”、“通家”等意象的使用,展现了诗人超脱俗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如“浊醪”、“高枕”、“池草”),传达了一种淡泊明志、清心寡欲的生活哲学。最后,诗句中的修辞技巧(如“只应池草助”,用“池草”喻指简朴的生活态度;“句逾工”,以“内史”的言辞超越寻常)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表达方式。整首诗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引人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